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病篇14 东垣法度–时令与气化(1)

承接上文的思路,看一个方子——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柴胡(一两五钱) 甘草(炙) 黄芪(臣) 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干,锉碎炒) 羌活(以上各一两) 升麻(八钱) 人参(臣) 黄芩(以上各七钱) 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为臣为佐)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脾胃论的方子有时用治法命名,有时用药名命名,有时候两者兼用。伤寒论一般都用药命名。在这个方子之前有一段理论的论述,从标本中的角度。标本中属气化学说。

原文:

经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须论之。其下云:惟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其注者,以阳明在上,中见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为说,予独谓不然,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盖欲人临病消息,酌中用药耳,以手足阳明、厥阴者,中气也,在卯酉之分,天地之门户也。春分、秋分,以分阴阳也,中有水火之异者也。况手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脾胃论的核心章节就是“脾胃胜衰论”。这段文字论述的是东垣老人的思路,着重在思路,各种举例。从标本中的概念引到时令,最后得出一个总结:治这种虚损病或内伤病,从脾胃治起,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就是咱们熟悉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东垣老人的表达方式就是“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还引出了治病要随时令季节变化的观念。同时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方后也有体现,比如加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这不就是随证治之的概念拓展吗?不但要随证,还要随时令,随季节。对于季节的表述,有专门的五运六气可以参考,也可以简单的就按春夏秋冬,对应四时气机的生长收藏,这是简单的思维模型。

东垣老人对气化学说有了一些拓展思维,并不完全按照标本中的思路,它是一套模型。模型是为了把复杂的天地道理简化,因简化容易使用,但本身不是真理。“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其注者,以阳明在上,中见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为说,予独谓不然。”“予独谓不然”意思是没那么简单,不止如此。因为这段讲的是思路,没有反复的讲理,并没有详细的讲标本中的理法运用。所以,读这段文字,如果对标本中学说不甚明了,肯定会犯懵。标本中的思维模型怎么用、怎么推演,之前已讲过。在咱们整体观的学术中,不必刻意去思考这个问题,有替代的方案,比它更复杂的一套模型。而且咱们也不认为用标本中气化学说就能完整的理解东垣老人,反倒把一气周流学说、远公的藏腑学说彼此兼容,更能理解东垣老人的脾胃学说。简化思维模型的好处是易学易用,利于传播,利于理解。还有更简单的,连标本中气化都不用了,就是什么症状规律对应什么证,用什么方。中医的名词定义是万物类象的意思,不是一个确定的意思。

像这段话“予独谓不然,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标本中的“中”,这个概念都不是一个唯一确定标准化的答案。某一段文字讲的就是这种灵活多变,万物类象,但是当后世读者非要用一个确定概念看这段文字,就会看晕。讲课又必须有一个确定的表达,用的时候化现无穷,没法标准。咱们练的就是不标准,不标准还能把问题解决掉,用的是千变万化不离其宗中对宗的把握。对宗又很难用语言把握,只能设立一套思维方式,一套思维模型,以简驭繁。这些都是人的思维概括的东西,人构建的模型,本身这套模型不代表真理。之所以构建这套模型,不管是一气周流的土驭四方,四方驭土;还是咱们整体观的模型;各个流派的思维模型,本质上不是真理,只是一套用之有效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这套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进行一个概念的概括,称之为理论。

读书有一个重要的技巧是舍掉什么不学,比如古人的某些比喻,某些思维延伸是不用终其究竟的。需要整体的去读这本书,读其思想,整体上把握作者思维核心的宗。然后把这个宗用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或完善,或弥补,或追随,用之行之有效。这是咱们学习的方法论。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之前的这段理论提到了几个概念,一个是标本中理论。这套标本中气化理论咱们讲的不多,因为临床不用这套理论,所以没有展开讲。它总结的是临床发病的规律,比如“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翻译成白话就是阳明和厥阴的病,发标病和本病都不如发中病那么明显。所以这里的表达不是说不得标本的病,这不符合临床规律和现象,临床阳明和厥阴有标病和本病。为什么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因为从乎中的病,临床更多见,治的时候也经常得从中来治。

如果没学过标本中,听到这里还是犯懵,因为不知道什么标、什么是本、什么是中。用阳明举例,阳明的标是燥,向外表达的那股功能是燥热。那阳明证不得燥热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怎么解释?就是治燥热的。这段标本中的气化学说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关于阳明的原话是“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标是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燥,燥热。阳明的本是多热、多血、多气的二阳。二阳热最多,太阳反倒不是,因为阳至极该回收了,所以太阳是寒水,阳明才是燥热。少阳是刚升起的阳,不可能特别强盛,也不是最强的阳。阳明是最强的阳,表达为燥热。这就是标本,二阳是本,二阳表现的功能是标,即燥热。

中见太阴”是什么意思?阳明和太阴互为表里,互为表里的关系谓之中。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阳明要想正常的发挥功能,一定得有太阴的支持。为了方便理解,把这层意思再做个狭义化的表达,就是常说的阳明病多见燥热,只要三阴,尤其是太阴的阳不亏,那阳明不会得寒证,得了病就是燥热证。不管是寒、热、湿等各种邪气进来,阳明都会反应为燥热。但如果太阴虚了,主要是阳虚,这时候阳明才有可能得寒证、虚寒证。因为给阳明提供源源不断后劲的就是太阴,这个关系被称之为“中见太阴”。这样就容易理解了。再看“阳明之上”,这个“上”“中”,自然东垣老人会感叹“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就是这是类象,不是具体的方位。从东垣老人这段感叹能推测,即便在那个时代,万物类象的思维也不是大众思维,因为不符合人在这个世界所观察到的现象。

这段文字几个概念:标本中的概念;随时令病变化的概念;随证治之的概念。

下节剖析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把脾胃论最主要的“脾胃胜衰论”篇结束。后面不会再这么细讲,只挑出几个代表性的方子,演示其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