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病篇15 东垣法度–时令与气化(2)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柴胡(一两五钱) 甘草(炙) 黄芪(臣) 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干,锉碎炒) 羌活(以上各一两) 升麻(八钱) 人参(臣) 黄芩(以上各七钱) 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为臣为佐)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从时令与气化的角度分析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在那个时代药材处理有一些他们的讲究,比如苍术,先用糯米水泡,去皮,切片晒干再炒。用糯米水泡过之后,更利于入中土脾胃,米汤能养谷气,还能养津液。现在没那么讲究,直接用。黄连“去须”,这个不用考虑,现在基本都已经把须去掉了。

方子的功效,名字已经说清楚了“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人参、黄芪、甘草——补脾胃,补气益气,增强巩固中土的气机。一边清热;一边升阳,提升举陷才能泻阴火。外加一些芳香开散——苍术,苍术略有燥性。黄芩、石膏、黄连是治热的,寒凉折热。一边用寒凉药清热,一边用风药提升举陷,这样泻阴火。“泻”不是伤寒一脉最常理解的攻下法,反倒是提升举陷,把陷在里、陷在阴的热给提升起来。

黄连性寒能入里,相对于黄芩,黄连可解血分在里的热,而黄芩解气分的热,偏于宣通清热,从病位上说,色黄都可以入中土。从味来说,黄连气味厚重,黄芩气味轻薄。所以一个气分,一个血分,或换个说法,一个阳分,一个阴分。石膏虽然色白入肺,但是也能清胃热,不像黄芩、黄连因为其颜色有直入中土的倾向。石膏能清中土的热,也能清肺热,甚至能清点心热,一般用来清肺热或胃热,需要清心热的时候,一般配上黄连,黄连入心。黄芩还能入肝胆。所以三味药,清的热不同深浅,不同藏腑,阴分阳分、气分血分。再同时加上一股提升举陷的风药,助升发的药,所谓升阳,把陷在里的热给提升举散出来,以此泻热。

本方并不直接攻大便,并不是攻下法,但是有一定概率服这种提升举陷疏风药之后,患者自身会排邪下利。也能看到一些文章说,有的人吃完柴胡之后会下利,这是因为加强了疏泄力。胃肠道也需要疏泄力,疏泄力大了拉稀。有邪需要清除,通过胃肠道拉稀,有助于排邪,所以虽然本方用意不在下利攻大便,但有时候会因为人体的自解或利、或吐、或汗,出现了不必慌张,在理法之内。

升阳这个方法是东垣老人教给咱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用黄帝内经的话就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不管哪都需要一股疏泄力、生发力或者说推动力。用白话说就是哪都需要一股推动力让其通起来。尤其是气机的通,肯定是用风药。风助血行,风助津液,风能助津血运行推动,但是津血不足了,抑制不住这股风则会化为风邪。所以一切思维都在这阴阳平衡通畅之中考虑。

三味药:柴胡、羌活、升麻。从整个方剂的比例上分析,其实这三股力量相仿:清热;风助提升,升阳的力量;补脾胃的力量。在后面的方子里能看出来,不同的力量在不同的方中,比例是不一样的。细品这个比例。本方这三味风药都有提升的功效,差别何在?共性是都能提升举陷,增加升发疏泄力。差别之处,升麻有透表的功效,柴胡和羌活都不能很好的把药力透到最表层,但升麻可以。羌活的开表力有一点,不是很强。就性味归经而言,升麻比柴胡和羌活更善于入中土脾胃肠,但是因为升麻的生发力,升陷举透,只要有这种力量的都能入肝胆,因为肝胆就是干这个活的。但相对而言,柴胡入肝胆的倾向最明确。比如用引药归经的方式把药引到肝或胆、或肝经,用柴胡就可以,用升麻效果就比柴胡差些。但就透表而言,升麻比柴胡好用,所以常用来治皮肤病,因为能到达皮毛的层面。学习含升麻的方子,能发现升麻能走血,能直接影响血、推动血,所以能治痈脓、疮。能查到升麻行瘀血的功效;还能查到用升麻治崩漏、血淋、下血、尿血,从这能知道升麻能作用在血,而柴胡在这方面相对薄弱。用柴胡影响了血,也是因为通过柴胡恢复了肝胆的疏泄力间接影响到血,而升麻有直接影响血的功效。

羌活最独特的功效是能入北方水,能走肾、膀胱,能从下一直往上升,或者说从北方升到东方。除了羌活,独活也能入北方,入膀胱和肾。独活跟羌活有细微的差别,大多情况下用混了也有效,只是确实有一些单独的特性。羌活比独活多一个解表的能力,而独活虽然走表的力量不如羌活,但比羌活更善于除痹,通行经脉。所以想让药通行经脉的时候,可以加上独活,当然羌活也可以,防风也可以。像这些药性药力的细微差别,也需要建立在其主要功效证治上。只要把握了主要性味、功效证治,用之就会有效。细节把握的不到位,也能开出有效的方子来,因为这个药的力量大方向用对了。相反,如果注意力放到细节上,却未必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比如羌活有一些解表的力量,但真靠一味羌活治表证,比如太阳伤寒麻黄汤证,羌活、独活这点开表的散性,用来解麻黄汤证的时候,肯定不如麻黄汤好用,但如果用来辅助升发气机,稍微带着点解表力,有一点就够,这时候可以选择这些药。

本方有三股力量,每股力量都分析清楚了,那合一块是什么功效?就从这些药所能达到的不同藏腑,以及不同的深浅。比如泻阴火,需要用一些寒凉药,再加提升药,这股提升力一直能到北方收藏的状态,从收藏的状态开始升发。黄连又能入五藏之里,又能入血,所以能从血分一直提升到气分,能从阴分提升到阳分。还有清气分或阳分热的寒凉药,黄芩、石膏等。羌活、升麻能一直透到体表,能散表、开表。好比藏在最深处的热,能一步步借力的一直散到最外面。还有人参、黄芪、甘草补脾胃之气。如果是脾阴不足,随症加减变化即可。再比如,虽然本方多少能顾及点血,但如果是温病学派的血分热。血上有热不一定是血分证,因为气上的热也能影响血。所以本方能顾及一点血上的热,但是治疗血分的热还不太行。血分是人体造血的根本功能。如果按藏腑学说,造血之本在中土脾胃,当中土脾胃伤的很深的时候,病位很深,并且严重影响了造血的能力,那就是温病学的血分证。只是温病学说鉴于擅长范围,更多讲的是血分的热证,其实血分是能有寒证的,卫气营血学说不是只能治温热证。这么一整合,各学说、流派之间就圆融了。这就好比脾胃论也不是只治脾胃毛病。

从气化学说的角度,气化学说研究的标本中,这个并发病是在他的功能层面还是气化层面?只是功能性出问题,还是根本出问题?标与本,还有中。中这个概念在气化学说中只表达为有一个中,比如阳明中见太阴、太阴中见阳明;厥阴中见少阳,少阳中见厥阴。但实际人体比这个复杂。所以把“中”理解为哪个或哪几个藏腑最能支持当前这一经的功能。显然,最能支持阳明的是太阴,最能支持少阳的是厥阴,其他的也是此理。如果从藏腑学说的角度来看,六经中的某一经,是多个藏腑协作完成的,是一个功能集群,不是单一藏腑,所以标本中学说中见的哪一经(六经的经),不是中见哪个藏腑。所以把“中”理解为对这一经的最大支持是哪一经。把六经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其实哪一经都跟其他经有关系,只是谁的关系近一点,作用关系更直接一点。

那本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从脾胃来论,是脾胃一起工作从而实现了阳明和太阴的功能,而且还不止是脾胃,还得有四方与四维,所以本方从太阴一直到阳明,都可以把热给透散出去。要是用藏腑学说,则是能从脾一直透散到胃,再从胃一直透散到表。

时令这套学说,也不要执于此。治病的时候考虑时令,肯定让你多一道清晰,但也不能所有患者都按时令开方,也不现实,就会有夏天得寒证的。或是拿五运六气推算,一个暑湿燥热的时令,就会在这个时令里有得寒证的,得相反的毛病。在中医世界里没有绝对。比如这个病发生在春天,那方中这些升发药少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借助了天地时令之气。再比如,长夏或大夏天特别热的时候,得了个热证,而且热特别明显,阴火烧的特别重,可以在方中寒凉药加重。方中的“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开方的时候不但不去掉,还可以加量,完全是因人而异,考虑时令也是因人而异。如果这位患者是阳虚的阴寒证,阴寒证也能热邪内陷,这时候那些寒凉药可以完全不用,只保留提升举陷的力量,只保留补脾胃之气的力量,还得再加上入里的热药。针对在里的寒,如果没寒当然不用加。还是随证治之,推而广之就是随时治之、随人治之,还有随地方治之。各地方也确实有其发病规律,使用时令学说,要考虑时令对这个患者起的是好作用还是坏作用,因人而异。这使得治病多了一道预见性,比如寒证到了冬天就会加重,或者到了五运六气寒湿运气的时候容易加重,比如风邪过盛的运气,赶上郁滞之证的患者,借由这股风性疏泄过强的气机,还有力于他的恢复。

像这些规律和现象,临床时间久了都能慢慢的有体会。我今年(2021年)就体验了一把。今年五运六气的一气和二气分别是风盛和火盛,我是个虚寒体质,今年一运和二运身体情况明显好转,精力大涨,都开始跑步了。除了五运六气的运气盛衰,一年之中有固定规律,肯定是春夏阳气生长,秋冬阳气敛藏。这种一年的各气盛衰在五运六气盘中也有所体现,主运和主气是不变的,变的是客气和客运。还有变化的是司天在泉,以及影响全年的太少之气,就是某一气的太过和不及会影响一年,司天在泉各影响半年。这么环环相套,就是五运六气的玩法。通过运气的盛衰推演疾病的变化,也可以推演气候的变化,但是推演气候的变化还要考虑各地方的地域特点,还需要再辅助一些气候学的规律。比如今年(2021年)的一之气,都是厥阴风木,风木过盛。风木过盛本身不主下雨,但是结合一点气候学的常识,地球大气环流会带来水气,所以风大带来降雨。所以当判断五运六气影响天气的时候,还要加一些常识。

推断出大概的气候变化,再考虑这些气候变化对不同人的健康影响,比如有的患者爱出汗,出汗后就容易受寒、受风、受凉,赶上风大的季节,不管什么病、什么体质,在这个气节就容易外受诸邪。这就是结合了具体患者的身体特点。如果遇见一个患者不那么爱出汗,表现的是体表气机偏闭塞,那受外风影响的机率就小的多。这是中医的思维,把个体放到整体中考虑,把细节放到宏观中考虑。单一思维线索的思维方式学不好中医。

在治病的时候除了考虑时令、运气、地域、天气,个人的性格还得考虑。也不是每个病必须考虑,但他那个病就跟某个元素直接相应造成发病,就得考虑。比如爱出汗、表又虚的,容易受外邪,这个患者的这个属性就得考虑。比如另外一个患者爱生气,生气后病就加重,那他的性格情志问题就得考虑,不考虑病很难治好。不过话说回来,考虑了又用什么方法去干涉?不干涉病又治不好。既然性格会影响健康,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都会影响。因为中医时时刻刻都是这种无数局部组成整体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