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药攻淤——谁主沉浮

同学:有淤滞的情况下,是否不能用热药,以免热化为邪? 

淼师:用热药肯定是寒证,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了“寒淤能否用热药”,这个问题分两种情况:1. 淤滞造成的寒象,要先解淤滞。这种由淤滞容易造成的阳气不达,现出寒象,形成寒淤。这种情况的本质是淤滞,用热药就会化生燥热之邪。2. 寒造成淤滞,就要用热药。寒是一种停滞、凝滞的一股力量,所以寒很容易造成淤,形成寒淤。这种情况的本质是寒,所以就得用热药解。如果只解淤也许会有效,但无法彻底治好。

问题是能否明确诊断出患者是“因淤致寒”,还是“因寒致淤”?临床中大多数情况,咱们都能通过脉色症规律信息做出明确诊断。但是确实有少数情况,无法通过外在信息找到“寒淤”的成因。遇到这种情况,也没关系,干脆就“寒”和“淤”一起治,效果也能够保障。

理论层面总是比实际运用层面更加广博,因为理论需要覆盖诊法和治法。于是理论常常更复杂,实际用的时候反倒更简单。理论体系不能过于简单,否则无法覆盖诊法和治法,不能指导运用。而理论体系也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体系过于庞大,就不容易融会贯通,理论框架内部存在羁绊也不利于指导运用。所以咱们倡导理论、诊法、治法三者大致平衡就可以。

就以这个问题为例,从理论角度考虑,咱们必须辨清患者是“因淤致寒”,还是“因寒致淤”,因为这两者治法完全不一样。但临证治疗的时候,当然可以合二为一,“寒”、“淤”一起治。遇见少阴寒证(或阳虚),就用少阴的方子加解淤的方法;遇见太阴寒证(或阳虚),就用太阴的方子加解淤的方法;遇见少阳寒证(或阳虚),就用少阳的方子加解淤的方法·······同样是驱寒扶阳,不同层面治法都不一样。少阳更倾向于让这些气机得以升发、运转、提升、疏泄。太阴更倾向于让这些阳气得以运化。少阴更倾向于温里。

如果六经辨错了,会如何呢?比如治太阴用了治少阳的方法,能不能治好呢?其实有可能也能治好。因为“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但如果治少阴用少阳的方法,治好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最终能不能治好取决于阳虚(或寒)的属性。即使是少阴证,如果这种阳虚(或寒)是因为升发不利,用升发的方法(再加上自身的自愈力)也能好。但是如果主要诱因是里寒,用升发的方法是治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