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知识是一体的,就像一个圆,必须在整体的角度下理解这些知识。而没有纳入整体架构的散装的知识是无法使用的。这需要我们在学习之初就要开始构建这个整体的圆。开始构建的圆肯定粗劣不堪,但只要建立起来了,就可以不断完善。
构建体系第一步,可以从六经着手。因为相比于脏腑体系,六经体系构建起来更加容易。脏腑体系需要花大量精力,特意的构建。六经体系不用特意的构建,其本身就能形成一个整体。忽略整体的六经学说就变成了汉方学说或方证学说。因为方证学说和汉方学说重视症状与方子直接对应,而六经学说重视六经整体的辨证运用。比如,患者三阴三阳并病,六经方证学说通过收集到的症状组合对应方子组合,极容易忽视掉隐藏的三阴证信息,而只治三阳证,结果要么效果不好,要么容易复发,要么越治越糟。而六经学说可以把各个症状都放在六经框架内整体的解读,考虑的更加全面,疗效更有保障。
六经一脉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非常简化的整体观,易学易用。临床使用的时候,即便忽略了某一经的核心短板,只治其他经,常常也会有效。因为六经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但是不治核心短板,病始终治不彻底。
如果只学方证学说,不会发现症状之外的隐藏问题,或者认为没症状就是治好了,或者不理解为何会遗留的症状。这种情况就像一只鱼在水中,而不知水。每天都用着六经的整体观,却不知道六经的整体观为何物。于是咱们对六经学说从三个角度进行梳理,简单概括一下:
1. 六经里层功能对外层功能的支持关系。
2. 六经外层功能对里层功能的保护关系。
3. 六经里层和外层相互沟通的关系。
这三个对于六经的理论解释源自于《黄帝内经》,可以兼顾简便和易用。但是再把脏腑学说加进来就变得复杂多变了。同时用这三套解释学习六经既可以较快的掌握治病的能力,又可以为下一步的深造做好技术铺垫。具体的学习方法如下:
1.初期1~3年,花大量的精力理解、记忆六经的不同虚实正邪引发的发病规律。因为有了这些思路,就可以对应经方治病。
2.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学习脏腑理论。学习脏腑的初期也是学习脏腑的不同虚实正邪引发的发病规律。
3.搭建了六经结合脏腑的这个框架,再不断的拓展和补充。可以在医案中补充,也可以从其他流派的书中补充。直到补充的这些知识解决了你诊断中所有的盲点。
当然也有很多同行对于理论解释层面大幅简化,以至于简化到六经方证的思路。这种方证思路几乎不用理论解释,只要看到症状规律就能得出相应的治法。而咱们的学习方证的方法是:在学习六经方证的同时,不断地通过所学理论对其进行解释。直到这种解释渐渐自洽,就能很容易的过渡到脏腑和六经相结合的理法运用体系。比如,少阳证,看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就开出小柴胡汤。又发现大便干燥,就加大黄。又发现有一身壮热的趋势,就加石膏。这种对应几乎不用解释,只需要记住症状就可以。然而,如果在方证对应治病的基础上,再能通过理论解释你的诊法和治法,就可以走上以理驭法的道路。以理驭法一旦达成自洽,形成了整体的圆,其拓展出的能力将不可限量。
比如,你可以轻易的翻开历史上任何流派的书理解其用意,而不会产生任何矛盾。这就意味着,你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学完之后就能变成自己的,临床就能用,用起来就好用。
再比如,方症对应的思路看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这几个症状,只能对方子,却不知道刺那个穴位。但如果你有了理论解释,就能明确知道需要如何调动气机平衡,接下来只需找到相应属性的穴位,直接就能开出针方。如果没有这套理论解释体系,而直接学针灸,就只能学什么穴位治什么病,什么病刺什么穴位。显然又成了针灸界的方证派。
当临床出现书上没写的症状时,没有建立理论解释体系,就根本不知道如何思考。有了理论解释,你就不会因为这些所谓的“疑难杂症”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