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药PK

同学:附子的热性是绵长的,还是迅猛的呢?它和干姜、吴茱萸等热药有何区别呢?


淼师:附子的热性是静悄悄的润物细无声,还是迅猛的排山倒海,取决于你的用法、配伍和用量。
用法:A. 炮制与否——炮制后的炮附子药力绵长,未炮制的生附子药力迅猛。建议自己炮制,外面炮制的附子效果不稳定,影响你对药力的把控。B. 煮药方式——煮药30~40分钟,是附子药力最大的时间点。40分钟以后,附子的药力会逐渐减弱。煮一个小时以上,基本上就没效果了。
配伍:附子配白芍时,不容易出现过激的行阳反应;而附子配麻黄时,其行阳力会翻倍,尤其是生附子。
用量:少量的炮附子药力绵长,大量的生附子药力迅猛。很多药随着用量增加药力不会明显变化。而附子这种药随着用量的增加,药力会明显翻倍。

使用附子出现行阳反应是正常的,非常激烈的我也见过不少。只要辨证对了,理法上权衡好了,大可不必担心。这些难受劲过了之后,患者的病情都会大幅好转。用附子取的肯定是其偏性,只是偏性太强了,行阳反应会使患者难受。所以就要找到,又能治病,又不使患者难受的中间点,来使用附子。
热药对比:
干姜——干姜治寒靠的是散,其热性并不强。虽然药书上说“干姜性大热”,但如果遇到一个少阴寒证,单用干姜无效,必须配上附子。所以干姜不治少阴(肾)的寒。 吴茱萸——从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温经汤、大建中汤的用法能看出,吴茱萸能治血分、质分的淤滞。可以与附子对比理解。同样有通行力,吴茱萸善走血、善走阴,附子善走气。同样是大热药,吴茱萸带有明显的攻消力,加强的是质分的热。附子虽然入三阴,但它是气分药,加强的气分的热。 细辛——细辛可上可下,善走细微之处。肾主藏、主发(藏而待发),藏和发都要经过细微之处。当邪气停留在细微之处,凝滞不动时,就符合了寒的特征。换言之,相对于热而言,寒更容易停留在细微脉络之处。所以细辛配走表药可用于治疗寒凝脉络。进一步理解所有通经络的药都有一定的开散性。细辛介于吴茱萸和附子之间,既能治气分的寒,也能治寒入有形。比如,寒和血、湿、痰相结,咱们就可以用“干姜、细辛、半夏”的方根来应对。咱们常用细辛搜里寒,但是也有人拿它治表寒。所以细辛的药性是表里都能搜散。 硫磺——治水中之寒(例如,三焦、膀胱、肾的寒)用天然硫磺效果优于附子。临床中,天然硫磺不好找,所以咱们常用附子,效果也能保障。 以上是理论对比,咱们稍作诊断对比,只为便于大家体会,不可作为结论,直接指导诊断。如下:
脉——脉微、弱、沉,就考虑用附子。脉细,考虑用细辛。血管壁又粗又硬,考虑用吴茱萸。
症——少阴寒证用附子。如果再加上手上青筋暴露,就考虑用细辛。如果再加上舌苔厚,就考虑用吴茱萸。 

这些零散知识看过之后,极容易遗忘,唯有不断理解才能逐渐记住。老师讲的内容需要学生背后数倍的推演,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推演的具体方法就是和方子连接、和条文连接,然后推演临床可能出现的脉色症。推演的越熟练,所学知识就越能用于临床。如果不做这样的推演,即使这些知识理解了,遇到临床问题也反应不过来。要打造能用的知识,需要走完一套流程:
1. 初步理解。2. 在框架之下理解。3. 在框架之下反复推演。4. 在临床中反复验证,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