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郁门3——水郁之症

​人有遇寒心痛,腰椎沉重,关节不利,难于屈伸,有时厥逆,痞坚腹满,面色黄黑,人以为寒邪犯也,谁知是水郁之症乎。水郁之症,成于土胜木复之岁者居多,然而脾胃之气过盛,肝胆之血太燥,皆能成水郁之症也。然则治法何可舍脾、胃、肝、胆四经而他治水郁哉!虽然水郁成于水虚,而水虚不同,水有因火而虚者,真火虚也;有因水而虚者,真水虚也。真水虚而邪水自旺,真火虚而真水益衰。大约无论真火、真水之虚,要在于水中补火,火足而水自旺,水旺而郁不能成也。【批】水郁由于水虚,亦不多之论。方用补火解郁汤:熟地一两 山药五钱 巴戟天五钱 肉桂五分 杜仲五钱 薏仁五钱 水煎服。

连服四剂自愈。此方于补火之中,仍是补水之味,自然火能生水,而水且生火,水火两济,何郁之有,正不必滋肝胆而调脾胃也。此症用濬水汤亦效。白术一两 杜仲三钱 山药一两 薏仁五钱 芡实五钱 防己五分 桂枝五分 水煎服。四剂愈。

此证病机是——肝胆血虚且燥,继而造成了水郁之症。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困惑——燥本来能治水,为何燥盛反而形成水邪呢?燥力会加剧阴虚,阴虚会助长燥力。二者无论孰因孰果,都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人体中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种分布不均在水液充足的情况下,运转自然,全身各处的燥湿也适宜。而当燥力过盛的时候,会加剧这种不均匀,直致影响水的输布,继而形成淤滞,然后就会形成水邪。所以无论是燥不足引起的治水不利,还是燥过盛引起的治水过度,都会影响治水的功能,都会生成水邪。由此品味一个道理,人体中的每一股力量都有其相应的本质工作,如果这股力量失常了,无论是过盛,还是不足,都会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影响相应的工作,就是影响相应的功能,也就是影响相应的正气,势必产生相对应的邪气。

燥是此理,热也是此理。热本应与寒相平衡,如果太弱就无力抗寒。如果太盛也不去抗寒,反而会化为热邪,为祸人体。进一步品味咱们的理论核心——平衡与通畅。这两者互为因果,平衡则更容易通畅,通畅则可以不断使其趋于平衡。生病的过程,不外是“失畅造成失衡”和“失衡引起失畅”。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归根于极为精简的思维,然后再以一个极为精简的方式表达出来。如“阴阳平衡”。但是没有前面一系列思维过程,直接说“阴阳平衡”,就无法联系临床。所以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把理论不断的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无论是调整自己,还是为他人治病,还是治理企业,乃至于治理国家,都是这个道理。比如为人处世只要遵循这个原则去做事,就是遵循了大自然的规律,结果就是“吉”。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也许可以一时“横发”,但必定“横破”。就像用激素治病,见效极快,但会不断的消耗人体的本元。

从“平衡和通畅”角度,再看远公条文中的那些比喻,就都能豁然开朗了。比如,“水有因火而虚者······有因水而虚者”治法不外治其水火。用咱们的说法就是,水火之间要平衡、通畅。而水火本身又不可能绝对平衡,就像心主火,其平衡肯定偏向火;肾主水,其平衡肯定偏向水。所以人体就需要通行起来,使脏腑之间彼此互补,营造一个整体平衡的环境。人体中单论任何一股力量都是失衡的,且存在继续失衡的倾向,必须有一股与之相反的力量与之制衡。如果哪股力量出现不足、或过盛的失衡,就会发病。心火的倾向就是越来越热,必须不断往外散,温肺、温脾、温肾。一旦心存热不散,就是病。而肾的倾向就是藏,藏的太多也是病。反之,心热不足、肾藏不足,也免不了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