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说诊

学生:如何练习提高诊断能力? 淼师:普遍错误认知是——在信息不完整的条件下就可以给出准确的辨证。比如,医案所载并非临床信息的完整再现,只有患者在你面前才能收集到真实完整的信息。咱们不可能在医案上学会真正的整体诊断,因为那只是一个医生为复诊做的记录,或者只是老师为了教学生某个侧重点、知识点,而整理的片段教材。通过这些片段信息培养出来的能力,来指导临床全信息下的诊断,谈何容易。因为扎实的诊断能力一定是在收集到完整信息前提下练出来的,而并非是在片段信息中猜测出来的。

具体怎么练呢?开始练的时候,不要怕麻烦。遇见病人,就把六经中的每一经的问题都问一遍。比如,太阳经的问题,怕冷、怕热,还是皮肤上有异常······每一经都问一遍后,基本能捋清楚问题出在哪一经了。还要结合五种基本生命常态——饮食、二便、精力(体力)、睡眠、情志,完整地问一遍。同时根据这五种生命常态,延伸的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问小便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水的问题,于是就要延伸的问一下汗的情况。

毫无疑问,这么收集信息非常浪费时间,而且绝大多数收集来的信息是无效信息,需要对无效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因为不可能在非完整信息的前提下准确辨证。“在全信息下抓住主要信息”是锻炼诊断的唯一方式。通过这个方式不断练习,逐渐你花在诊断上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比如,开始看一个病需要一个小时,后来40分钟、30分钟、20分钟······几年之后就能练到三分钟确诊,前提是在全信息支持下练习。如果在片段信息支持下练习,所获能力的真实性就不确定了。

刚开始当然主要靠问诊。问诊时,要反复的参照脉象,逐渐培养脉诊的能力。比如问大便如何?体会一下脉象。接下来再问其他问题的时候,有可能对脉的印象就不深了。此时别怕麻烦,再重新号脉。开始诊断一个病人,“号三五次脉”很正常。学习脉诊靠的就是指感的积累。比如“弦脉”是把脉象这种抽象信息用语言具象的表达出来,但而实际临床每个人对于“弦脉”的指感都不一样。所以开始学脉时,势必存在诸多模糊不清的感觉。参照问诊信息,不断积累就能练出来。

同理,舌象也是这么练。比如,问完饮食,看看舌象;问完情志问题,再看看舌象······如此这般练习几年,你就会发现随着脉诊和望诊功力的提高,需要问的问题会越来越有针对性。随之的带来的变化就是——收集全信息的确诊的时间越来越短,效率越来越高。

收集到完整信息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提取信息。提取信息不外乎是“找线索”,因为人得病总会有一些规律。比如抓住了湿证的线索——四肢沉重、舌苔腻满、大便粘稠、腹满、恶心······自然就会围绕湿的发病规律继续追查,比如“湿易与其他邪气勾结”、“湿易与正气虚同时存在”等等。临床中捕捉到这样的线索就为迅速抓住核心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虽然这些发病规律也存在例外,但是疾病的分布不是均匀的,有些病是理论上有,实际上很少。

比如,在医案中会看到这么一种极端情况:热郁于里,却在外表现出大寒之象,以至于盛夏把自己捂在被子里。这种案例,我现实中从来没见过。这就属于理论上存在,实际上很难遇见。再比如平台课上讲的那个病人腹胀如鼓,各种可能性都试了,全都无效。最后只剩下一个小概率的可能性——瘀血,随即一治瘀血就好了。之所以开始没诊断出瘀血,就是因为他一点瘀血的脉、色、症都不表达。这种情况在临床中也是极少遇见的,这么多年我只遇过这一例。

实践证明,大多数人生病,都有一个规律的线索。这个线索可以帮助你大概率的确诊。临床见多了,你自然很容易找到线索,继而追查出诊断结果。比如,找到了湿证的线索,再一看舌头发红、声音洪亮,“湿热并结”自然就从脑海中浮现;如果懒言少气、无精打采,自然就会联想到这个湿和阳虚(或寒)相联系。

当你捕捉线索能力建立起来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收集信息。但是这之前只能通过低效的收集全面信息来培养能力。不要怕浪费时间,也不要怕麻烦。表面上看,也许你收集的大量信息与病无关。但是在收集过程中,你得到了训练,这些训练是功力成长的基石。因为当你遇到某一个病人的时候,会发现之前收集过类似的信息。诊断功力就是这么“无心插柳般”练出来了。总之,诊断能力练的就是两方面:1.收集信息的能力2.加工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