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糖糖”

学生:何为优质糖?
淼师:首先不能离开数量谈质量。合理地看待糖,要从“量”开始。太过则为害,不足则为亏。日常摄取的淀粉类食物和水果中的糖已经足够人体正常对糖的需求了,无需额外补充。众所周知,自然界中水的占比和人体中水的占比基本一致。“天人一体”绝非虚言。和大自然中其他物质一样,人体所需的糖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自然界中甜味很难得,这种“难得”本身就是标准。

理解了人体中糖应有的比例,再来鉴别优质糖,就容易了。区分原则是——自然的优于人工的。食物本身的优于人工土制的,人工土制的优于工业提纯的。自然的东西共性是粗糙,精细的东西都是人为的,更精细的东西来自工业。优质的糖来自于自然的谷物、水果……但是注意,还是不能过量。劣质糖来自人工和机器,其纯度高,营养单一(只有糖)。随之而来的两个缺点是:1. 纯度高容易过量,过量则为害。2. 精纯而不够粗糙,所以单一而不够丰富。营养单一,意味着营养缺失。从自然到人工,再到工业提纯的不断精纯过程中,糖对人体的益处也就越来越有限。

成年人摄入糖的健康量,就是不吃任何有明显甜味的食物,比如点心、糖块儿、饮料。人体糖的来源主要是淀粉类食物,可以正常地吃点水果。病人和小孩糖的摄入标准略有差异,但原则都是遵循天道——补之不足,损之有余。宁可亏点儿,不可太过。

咱们中国人什么都吃,各种元素摄入都足够,不用额外地补充各种元素,所以根本不需要补钙、补锌、补铁、补维生素ABCD……一种诡异的现象是,一边把水里的钙过滤掉,怕造成结石,一边又补钙。这种思维方式是片面的、碎片化的思维带来的结果。

中医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把人放在阴阳平衡的角度,放在太过和不及的角度,再把人放在整个自然界的角度,然后宏观地考虑。说来简单,其实真能做到并不容易。比如,为什么所有人,乃至于高等哺乳动物都非常喜欢吃甜食?一定是因为人类需要糖,而自然条件下,这个味道又是缺乏的。而且这种缺乏也许已经维系上百万年了。自从有这些物种以来,这个味道就从来没充足过。于是因为需要且难得,就造就了人类对糖的渴望。同时也因为这上百万年的缺乏,注定了人类不能承受太多的糖。而现代人索取糖,不再困难。渴望被满足的同时,相关疾病也随之而来。随即诞生了两种观念:1.视糖如敌。2.特别喜欢糖。显然这两种看法都是碎片化思维下产生的偏颇之见。

中医遵循的是非太过、非不及的中道。而中道不可能是固定的。不同的身体情况,“中道”也一定不一样。“中道”始终是在不断找寻中的。咱们虽然在说“糖”,但关注点并非仅在这一个问题上。在讲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是在借此解释医道、天道。永远不会单一问题,分析单一。有了这种思维方式,自然容易想得通“为何土制糖优于精制糖?”因为土制糖营养丰富,精制糖除了糖什么都没有。从味道上比较,精制糖肯定比土制糖更甜,因为含糖比例更高。于是精制糖随便一吃,就过量了。比如,一瓶可乐的糖就超出正常人一天需要的量了。再比如,糖的摄入还不能脱离人的运动量,如果一个人体力活动很大,就需要更多的糖来供应。

所以任何问题都要综合考虑,单“就糖谈糖”,其意义不大。就像单“就钙论钙”一样,也没什么意义。咱们训练的就是这种整体观的思维。如果遇见一个几天没吃饭的病人,身体严重低血糖,对他来说迅速地摄入糖就是最正确的。

咱们永远不要只抓单一因素考虑问题。人类之所以习惯单一因素考虑问题,是因为大脑的速度和带宽存在局限。只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才能认知。所以咱们说糖、说钙、说条文、说方剂、说病证……目的是使大家掌握这套思维方法。不断地观察自己和他人,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碎片化地看待问题的。咱们要养成的思维方式是在整体下看待局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