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视之黄师六经是六气2

《四圣心源》中的六经是指六气,比如厥阴风木强调的是风木,不是阴阳相顺接的厥阴。书中也做了直白的交代“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出自《四圣心源》卷二太阳寒水。六个方子,从治厥阴风木法到治太阳寒水法。

治太阳寒水法

苓甘姜附汤

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这方子一看就不是治太阳病的,治的是水中阳热不足或水寒了。水寒了三阴,就可以用这个方,以附子为中心。还有真武汤、附子汤,看什么合适就用什么方子。三阳可以用以桂枝为中心的。治水为寒邪所伤或水中之热量不足,说的是六气,不是病位。咱们通常用六经表达的时候,是把它用于病位,当然这是咱们的约定。六经到底是说病位还是病性?会看到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意思,有的人在用六经说病位,有的在用六经说病性,有的兼而有之。咱们内部约定把六经以病位来理解,为了区别于藏腑病位和卫气营血病位。

治阳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汤

百合 石膏 麦冬 五味子

望文而知意,阳明多燥多热,所以要清其燥热,燥热伤津液,所以要润其津液。五味子,需要敛阴或敛气的时候用,不需要就不用,本方也只是视法而用。

治太阴湿土法

术甘苓泽汤

甘草 茯苓 白术 泽泻

显然这个方法是通过利水来除湿,利湿法。治湿的方法可分多种,利水治湿只是其一。

治少阳相火法

柴胡芍药汤

柴胡 黄芩 甘草 半夏 人参 生姜 大枣 白芍

小柴胡汤里加白芍。在小柴胡汤里加进了养阴、育阴、敛阴的药,显然是因为相火有点伤阴,如果没伤阴,原方是不加白芍的。

治少阴君火法

黄连丹皮汤

黄连 白芍 生地 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还是可以望文生义,既然火在少阴,火会伤阴,又热又伤阴,所以一边清热,一边滋阴。黄连清热,生地和白芍用来滋阴。丹皮,于清热滋阴药里加一味活血药,这个用法临床中经常用的上。其目的何在?活血法令血运行得以加强,无论是清热还是滋阴,还是滋阴药,都有助于其运化。滋阴和活血的力量配合,不那么容易黏滞。寒凉清热的力量,有活血的力量做配合,更容易把热清掉,把热量运行开。并且这些寒凉药在流动起来的时候,不容易寒凉伤脾。这是滋阴派的用法,后来被温病学说吸收了。

治厥阴风木法

桂枝苓胶汤

甘草 桂枝 白芍 茯苓 当归 阿胶 生姜 大枣

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如果只看药物组成,就是桂枝汤里加了茯苓、当归和阿胶。但是不能这么解。桂枝汤加这三味药就可以换一个解释方法。既然是治厥阴风木,肯定是风邪过盛,所以要控制风邪。用阿胶和白芍通过益阴而抑制过盛的风气。有句话:血行风自灭,那津液行风也灭。于是,桂枝配当归,血行以息风。白芍甘草配生姜,还有大枣,巩固津液的同时配茯苓,津液通行以息风。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附子。仅看药物组成,是桂枝汤加茯苓、当归与阿胶,可是如果解释成如此,就不符合本条的治厥阴风木法。

学四圣心源,可以不记得原方的名字和药物组成,明白了道理,就可以临证随证加减变化运用。就比如本方治厥阴风木法,如果患者热盛,阴虚化热,风热相刑,风邪过盛,那就合上黄连丹皮汤。接着推演,如果厥阴风木过盛是痰湿瘀血瘀出来的,一个简单的思路就是本方的方法再加上化痰湿、活瘀血的方法。如果热很盛,不能用热药,比如本方有桂枝,不用桂枝用什么方法替代?就看桂枝在本方起的什么作用,自然能想到用什么药替代。如果桂枝在本方起的是活血,增强心脏输血的能力,那么只需要找到一味药,不是热性,是凉性或偏凉,又能活血就可以,比如丹参。再比如,桂枝在某个方中起的是升发的力量,可是患者不适合用热药,那只需要找到一味能够提升升发的凉性药,如桑枝。

接下来的一两节,学几个四圣心源的方子,目的是学方子背后的思路。学懂了四圣心源,不用其中的方来治病,书中的思想都能提升临床实力。比如四圣心源学说用于脉法,用法极为灵活。四圣心源学说对咱们来说最大的用处是给了一种动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