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几个四圣心源里的方子,用一气周流学说,以太阴病为切入角度,当然这几个方子也不是只能治太阴病。
姜苓桂枝汤,出自《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篇,腹痛根原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条文表达是“治肝脾下陷,痛在少腹者”。在方子之前讲了很多理,说的就是升发之力、肃降之力和中土的关系,可以简单的表达为升降斡旋中土。
姜苓桂枝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桂枝茯苓丸(桂枝、白芍、茯苓、丹皮、桃仁)。先前已讲过几次桂枝茯苓丸,其中用的是白芍,而不是具有活血力的赤芍。因为桂枝配白芍可以起到调和营卫、运转营卫、运转中土的功效,而桂枝配赤芍是温血、活血的功效。可是光靠桂枝温血,显得力量不够,这就是为什么不用桂枝配赤芍,而是桂枝配白芍。桂枝茯苓丸是太阴病的活血代表方。
既然如此,理解姜苓桂枝汤就跟容易了。还是建立在桂枝配白芍调和中土营卫的前提之下,只不过把活血药改成茯苓、干姜和甘草。干姜大于甘草,干姜性热横散,意在开解。茯苓也大于甘草,茯苓利水,也意在开解。一个是开解寒,一个是开解水。此时中土被什么性质的邪气困滞、陷住?寒水,性质偏寒的水湿水饮。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加减变化、临床随证自然心中有数。比如某个患者,气机偏于气分郁滞,那就加行气理气的药。气机升发不足,风的疏泄力不够,就用那些风药。如果水饮凝聚的更强烈,更趋于有形,就用那些能够攻消有形水饮的药。偏寒了加热药,偏热了加寒凉药。如果升发不足,增强升发力;如果肃降不足,增加一些可以肃降的药。
桂枝姜附阿胶汤,也出自本篇,腰痛根原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炒,研
治阳根寒冷的腰痛证。条文也提到能治遗精。用整体观的表述方式就是:肾水寒冷。还能体会到此方既能治太阴也能治少阴。用六经犯藏腑的体系表达,太阴病可以犯脾、也可以犯肾;少阴病也可以犯脾、也可以犯肾。而本方的着力之处,通过脾来治肾,通过太阴来治少阴。因为按照文中表达,已经伤及阳根了,既然是根,那就是少阴病。再看看此方如何实现治水中之寒、肾中之寒、肾水之寒。
对比此方,可以联系一下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偏补,以补为主,以通为辅。而本方是以通行为主,固守为辅。两方都有温性的桂枝和附子,只是用量不同,本方用量更大,所以偏于行,金匮肾气丸偏于补固。附子桂枝和干姜都是热性的药,再配上茯苓,意图明显,温通水道,让水得以温、得以行。可是此时水道之寒已经寒到肾水,得让这股热量把肾水温了之后加以通行,所以加了固守的药阿胶。从北方肾水开始加温,一直到中土温热开散。桂枝一路提升,左路升发,温通的是水道。此方如果去掉阿胶,温肾之里的力量就会变弱。如不用阿胶,用肉桂也可以。如模仿四逆汤,大量用甘草,让热量闷在里慢慢化寒是否可以?可能不太好,因为甘草固水,水寒之后变成水邪,这时候再固水,或有堪忧。
再联系一个已有的知识,为什么都用桂枝和茯苓配伍来引动通行水道?为什么不用柴胡来通行水道?比如苓桂术甘汤为什么不用柴桂术甘汤?读到这里自然能理解,肯定桂枝引动水、血比柴胡更直接。就又能联想到,为什么麻黄配桂枝就能发汗,因为桂枝能够鼓动津液、鼓动血,虽然它是阳药、热药。于是自然能理出来,同样是左路升发,何时用桂枝、何时用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