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视之四圣心源方解3

看三个治疗疼痛的方子,出自卷八·七窍解,耳病根原疼痛。原文语境是治耳朵疼。这三个方子不止能治耳朵疼,也不止能治疼痛,方中没有药是止疼的。这就是中医治病的思路,通过恢复藏腑的功能,一气周流学说是恢复中土与四维的运化、升降、出入,从而治所有的病。这就是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思路。还是老办法,黄师的注解大家自己看,咱们给出另外一个角度的解释,用咱们整体观的语境表述。

柴胡芍药茯苓汤

芍药三钱  柴胡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芍泽芍药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参苓五味芍药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橘皮三钱  五味一钱  芍药三钱

三个方子比较像。茯苓、半夏、芍药三个方中都有。前两个方中有柴胡。第三个方中用了五味子和人参,这咱们比较熟悉,显然意在补虚,人参补气,五味子收敛,一边收敛一边补气。前两个方中都有柴胡,有升发木气、疏解肝气的功效。第一个方中还另配了桔梗三两。桔梗是化痰药,还有些提升气机的功效,对有形的痰湿有一定排痰的功效。借鉴一下西医的说法有助于理解:桔梗可以刺激气管和肺,收缩蠕动排痰。后两个方中没有桔梗,那第一个方中加桔梗的用意就很清晰了:加强排痰的力量。第二个方中加了泽泻,加强利水的功效。第三个方中用了人参五味子,补气收敛,用来针对在里的气不足。

这么一对比,三个方子不同之处很明了,相同之处都是茯苓、芍药、半夏。茯苓与半夏,半夏燥的力量治水湿、痰湿,茯苓利湿,一边燥湿,一边利湿。为了增强利水湿的功效,配上泽泻。为了加强排痰湿的力量,加桔梗。桔梗不是只能治肺的痰,也能治脾和三焦的痰。杏仁配泽泻,此处的杏仁是通过宣肺帮助利水,肺能管小便。不一定病位在肺,如果确实是肺家的痰湿,会再增加明确入肺化痰湿的药,效果会更明确,本方病位不是肺。通过这三个方子鉴别,也能帮着梳理出这些药物的药性所在。

接着梳理,三个方子都有芍药,用意何在?为什么不加桂枝?此处就可以区别桂枝和芍药所入病位,其证治功效的差异所在。可以类比真武汤里用白芍的用意,当然白芍还有酸收治饮的一层用意。可以相鉴别一下小青龙汤,其中白芍和五味子共用,肯定不是为了入里,因为小青龙汤的配伍,往表走、往外走的力量更强。当它用来治表证的时候,却有这种往里收摄的药,用意何在?此处小青龙汤是酸收治饮,当然也可以理解是对向外发泄疏散药的制约,不要疏泄过度。当白芍跟五味子一起放在小青龙汤里,就有一种制约力。如果不是麻黄和桂枝的向外发散力,就会变成一个往里治饮的方子。明白这个道理,再用小青龙汤的时候,调整向外发散和向里收治,就有了一个法度。所以那个时候,小青龙汤就不仅仅只能治外感诸证。所以读四圣心源,会触类旁通的帮助理解伤寒论。

接着画圈。四圣心源就是内圈加外圈,虽然是简单的思维模型,但是非常好用。可以指导治法开药,也可以指导诊法,尤其用在脉上。内圈中土通过半夏和茯苓的组合,再配芍药,太阴之里、脾之里有股水湿停留,还缺乏燥力,但是不缺热力,所以不加热药,但是缺少一股升发疏泄力,所以加柴胡或桔梗,桔梗也有提升力,一边处理中间的水湿,一边旋转它,另其能够升发起来,就不用困滞了。前两个方子,一个是偏于升发的同时增加去痰的力量,第二个方子增加了泽泻,显然一边升发,一边用更强的力量通利水道,这股升发的疏泄力,有助于水道的通行。风能助水行、血行,或换个说法,气助血行、气也助津液运行。当芍药跟甘草配一起的时候,酸甘养阴的力量就会体现出来。单用芍药的时候,也可以养阴,只是配甘草酸甘养阴更明确。不用甘草,芍药固摄收敛酸收的力量就得考虑进来,酸收的是偏于津液和血,津血为酸收所固摄,那么相应的气机也会被间接固摄。固摄气机又不是本方所要的方向,本来就有点中土被水湿困滞,所以在气上要运转,增强气上运转的柴胡。当然要随证治之,如果需要加防风、羌活之类,也随证而用。芍药甘草酸甘养阴,同时也能固摄津液。固摄津液的同时,利水湿,再同时把气机升发,整个中土左路和右路的运转就打通了。为什么不通?因为中土被水湿闭阻,缺乏气机的疏泄,但是不缺热。加了甘草需要稍微固下津液,不加甘草就是不需要固津液。如果是气虚,主证在虚,是虚运化不开,不用升发,那第三个方子就没有柴胡这种升发药。很容易就联想到下一步,如果需要升发呢?中土的气机又虚、又有水湿,升发不足,那就加上柴胡、防风类似的风药。

在诊断上怎么实现?随证诊断。简单举个例子,凭脉。左路升发不足、郁滞的脉很容易辨别出来。比如第三个方子会出什么脉?左路升发不虚,所以不需要加柴胡、防风、羌活等药,但是右路脉水湿之象里还带着虚象,水湿脉可能是滑脉、濡脉,或是在脉上表现的不那么明显,但是舌象或症状上可以明确的判断。或是舌象中土水湿受困,脉象脾虚,一整合脉色症合参之下,自然能分析出来。通过脉色症,把内圈和外圈画好,这个圈哪块弱,哪块太过,太过和不足,虚和实,什么性质的虚和实,理出来了这两个圈子就能开出方。关键是理解其背后原理所在,到时不用原方照样能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