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视角读条文5

从太阴的角度看治奔豚的三个方子,联系三个桂枝茯苓剂。

当脾阳升发的力量不足、燥的力量不足、利水的力量不足——苓桂术甘汤(桂枝、白术、茯苓、甘草)。用来加强和恢复热、燥、利水的力量。显然本方的甘草不是补津液的,是令其药性缓,缓则合于太阴。

如果太阴在运化的过程中津液不够了,要补固津液,用苓桂枣甘汤(茯苓、桂枝、大枣、甘草)。如果热量亏欠的比较严重,增加桂枝量;如果热更不足,怎么加桂枝都没用,加附子,那就跟附子汤、真武汤相鉴别。

苓桂姜甘汤在伤寒论里称之为茯苓甘草汤,就是苓桂术甘汤把白术换成生姜,那么其功效就从增加燥力改变成了增加利水的力量。生姜加茯苓是很温和的利水组合。温和之象合于太阴,因为合于太阴的脾气,所以能治太阴病。

这三个茯苓桂枝剂用于恢复太阴的功能,力量都不是很强,不是强力的利水剂、不是强力的扶阳剂,也不是强力的攻邪剂。显然如果太阴被强盛的邪气所伤,这几个方子是不行的。比如寒邪很重,就加附子。再比如已形成明显的水饮停留,有形之邪,那就得攻消水饮,如木防己、葶苈子、泽泻、猪苓等。从这鉴别一个概念,恢复人体的机能和攻消有形的邪之产物,各有所述。

《金匮要略》奔豚篇的三个方子: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刚讲过。

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没有加茯苓和白术,不用利水,不用增加燥力。增加桂枝其用意很简单:增加热的力量。桂枝和芍药(肯定是白芍)的组合,显然有运化太阴的用意所在,只不过这个运化要增加阳热之力的桂枝。这么就明白了,桂枝加桂汤的奔豚,是太阴运化力阳这块不太够了,上冲的不是水气水饮,之所以感到一股上冲,是因为上去的这股热不够了,就是上行之气有点凉,温一下。讲到此处提一个小问题,如果太阴运化阳热的力量不够,同时还因为燥力和利水的力量不够,有点水气停留怎么办?再加上茯苓、白术即可。用它治奔豚、治太阴,都是一个道理。区别只在于症状表现不同,停留的水气再结合寒,一上行,又有水气又有寒,表现为奔豚。如果不发奔豚,这个套路就是在恢复太阴热、燥、利的功能。

奔豚汤甘草 芎䓖 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芎䓖即川芎、当归走血,此处的当归肯定不是用来补血,是让药力往血走,再配上川芎能生血。黄芩清气分热,甘李根白皮能入藏清热,其性寒凉、苦寒。这几股药力结合在一块,入藏清热、走血、入血,是《伤寒论》里为数不多的能清血热的方子。清血热肯定温病的方法更丰富,这里主要是为了对比思路。再加点芍药养阴。分析到此处,本来就挺顺了。可是偏偏本方中药量最大的是半夏和生姜各四两,刚才说的那些药都不是药量最大的。所以奔豚汤两股力量,力量大的药味少,就半夏、生姜两味,显然是奔水湿、水气去。药味数多的那些反倒是辅助:入藏、入里、入血清热。这么看来血热或里热跟水湿水饮淤结有莫大关系。痰湿水饮的淤结,有可能淤结出化热,影响血或影响藏之里。这就是从条文中,以方测证的方式来学习传变。从卫气营血的角度上说,这个热被痰湿水饮淤结之后,开始影响血了,或是营分或是血分,也可以不用卫气营血解释,用六经藏腑结合,所以本方这个套路,可以很灵活的加减变化处理太阴。太阴的痰湿水饮淤结化热影响了血,影响了藏之里。所以表面看是治奔豚的方子,一分析发现奔豚上冲的是股热,这股热已经影响到血。冲上去一股热,但是没有随之带来津液和血,治法就出来了:把津液和血拉上来,把这点热处理掉,还有始作俑者痰湿水饮。

奔豚汤里的甘李根白皮,用什么替代?如果用方证原方,不用替代,这个药好找,也不难买。如果用整体观,学术讨论替代这个问题,就通过脉色症合参,发现入里的热影响了哪个藏腑,就用哪个藏腑的清热药。因为咱们读条文学的是背后的法。

用咱们的思维模型总结一下奔豚汤:可用来治疗太阴病犯肝脾、血有热、藏之里有热,兼有明显的因气化不利造成的痰湿水饮。如果犯热上冲奔豚的症状,就按奔豚治。这种病机也不是都犯奔豚,如果犯心、犯肺更严重,那就随其所犯而治之。整体观的理论框架,不需要固守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