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视角读条文霍乱病6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把呕吐和下利的毛病起了个名字叫霍乱,跟后世对霍乱的定义不一样,并不是那个由霍乱弧菌引起的胃肠道传染病。霍乱孤菌引起的霍乱,也能有呕吐下利的症状。中医的哲学观效法天地之理来治病,不会过度的关注细节,病毒、细菌自然也属于天地之理。

既然霍乱篇把呕吐而利症候群命名为霍乱,自然得参照一下《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先说结论,再捋条文。霍乱一病,如果用六经来分析,其病位可见太阴、阳明和少阳。从藏腑看,主要犯的就是脾胃肠道系统。病情如果恶化,可传入少阴。治好了就往阳明、少阳逐渐病愈。

三八五、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甘草二两(灸),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

恶寒、脉微缓、下利,严重了还会拉血。到拉血的时候,阳虚已经无法摄血,此时已经由太阴病变成少阴病。之前太阴病的时候,也就是附子理中汤证或四逆汤证,现在是四逆加人参汤证。

三八六、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下个条文提到了理中丸,方后还有理中汤,有理中汤的加减变化,比如加附子的附子理中汤。这个条文并列叙述,先提到了五苓散证的霍乱,又提到了理中汤、理中丸证的霍乱。再看《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提到了猪苓汤证,道理就能联系起来了,有形的水邪通过吐利加以驱除。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成是排水邪的时候,伤到了正气的水,这就好比清理污水也需要干净的水。本篇还提到了四逆汤证的吐利。又拉又吐的即伤津液又伤阳,伤了津液所以四肢拘急,伤了阳本来就是寒邪。吴茱萸汤证也可以见到手脚凉,四逆吐利,如果症状一样,怎么区分?又吐又利也会伤阳,但还伤津液,如果继续恶化就是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证通常归类为少阴证,其实四逆汤也可以是太阴病。如果病情继续恶化,传到少阴,又传到厥阴,本篇也给出个方子——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病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就有可能出现危证。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如果治的见好,还需要善后——桂枝汤。又吐又拉稀的症状已经没了,但是还身上不舒服,或身疼、或身上皱巴发紧、或怕冷等等。并不是不会出现别的症,是出现了桂枝汤证就用桂枝汤善后,出现了别的证就用别的方。条文既然说“和解其外,桂枝汤小和之”,那就能想到其他的证型用其他的方和其外。比如有可能是桂枝加桂汤、桂枝减桂汤。再比如霍乱也不一定就是寒证,如果是热证的霍乱,善后得去处理余热。寒邪能伤太阴,再从太阴伤到少阴、厥阴,那热也可以。脾本来就是克水、治水,主湿,所以霍乱病伴随着水湿邪,那就随证处理水湿。

再比如还有可能是肠风,就是胃肠道的气机疏泄过度,那用固摄法,就是涩法。《金匮要略》上提供了一个方子:诃黎勒散。诃黎勒就是涩肠之法,能固摄气机,称之为涩气,就是固涩气机的意思。诃黎勒现在基本不用,如果要涩气涩肠,可以用柯子肉或赤石脂替代。

明白其道理即可,是指胃肠的气机过度疏泄,向下疏泄拉稀,向上疏泄逆而呕吐,病在气机疏泄过度。所以当太阴的和缓之力被破坏,表现的是急躁疏泄过度,就效仿诃黎勒散,用柯子肉、五味子、赤石脂等替代,再去处理造成疏泄过度的根本原因。

《金匮要略》呕吐篇里的承气汤,有阳明燥屎造成的胃气不降,也可见下利、呕吐。太阴阳明并病的情况下,胃肠道还有燥屎,太阴还有原来的毛病,燥屎不解,太阴病也不好解,所以太阴病也是可以用承气汤下法的,但肯定不能久用,否则会伤太阴,一般也就一两副。像这种太阴阳明并病,有燥屎,太阴还虚的,最怕的是用完承气汤后,下利不止,燥屎是下来了,改不停拉稀。这时候就是两难的境地。燥屎不通掉,太阴不好恢复;用承气汤一攻,又可能造成下利不止。这时候左右为难。肯定是之前用了和缓的方法没有解掉阳明燥屎,才会考虑用承气汤这种猛的方法攻一下。不过凡事都有别的解决渠道,通大便不是非得用药,也可以用针,用自身的气机解决自身的问题,即便伤正也会有个度,会自我保护。这样就可以相对温和的通大便,再配上针,减少对正气,对脾胃的损伤,下一步治疗就会少很多麻烦。处理这种攻与不攻的两难之境,还有一个办法:一边用攻伐之法,一边固住正气。固气机用人参,固阴用白芍、地黄、阿胶等,酌情考虑用哪个。实在为难之时,这也不失是个办法。

桃花汤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显然也是个涩法。赤石脂固摄,干姜开散健运中土,粳米养谷气保胃气。

再看呕吐哕下利篇里的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还有后面的一个变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中气被寒热虚湿诸邪所扰,乃至于中气紊乱,上吐下泻,也或者单见呕吐或下利,所以从太阴的角度,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乃至于变方生姜泻心汤里加半夏,其用意可以恢复太阴的中气运转。中气因为寒、热、虚相杂,可能还掺点水湿、水饮之类,所以运转失司。

呕吐哕下利篇提到了白头翁汤,自然很容易联想到葛芩连汤,因为是热利。临床怎么区别、使用?同样是太阴病,太阴往少阴厥阴走,用白头翁汤;太阴往阳明少阳走,可以用葛芩连汤。简单说,往深处走用白头翁汤;往浅处走用葛芩连汤。

霍乱病总结到这里。

呕吐哕下利篇有个文蛤汤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是治风水证的。说到治风水,还能想到越婢汤。文蛤汤从药物配伍上看,出现下利的可能性不大,出现呕吐或水肿的可能性比较大。口渴喝水还不解渴。所以条文把其归类为治吐证的方中,其实是风热水证造成的呕吐。插到这里提一下,一是因为太阴病有可能需要这种治法,只不过咱们会调整方药的比例和结构。二是这个方子本来应该放在痰湿水饮方中讲,但是当时我忘了,所以补在这里。

此篇的条文就不逐一细讲了,因为课程进展到这里,读这些条文应该没有太大障碍了。尤其本篇,祖师爷已经把病机明示了。比如饮证的口渴,同时还见下利和呕吐,那口渴是什么道理?那些水、津液不能润养全身,变成水饮了,再呕吐丧失正气的津液,所以就口渴,喝水还不解渴。再比如,提到了虚寒证的呕吐,“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即便不知道“胃反”这个词什么意思,把条文顺下来大致也知道是呕吐、胃酸、反酸等这些症状。同时也很容易想到,本条文说的脉弦一定是虚弦,不是那种实弦。因为条文已经说了“脉弦者虚,胃气无余,故名曰虚”,虚证的弦脉。读到这种条文,等于就在学脉。原来弦脉也能是虚证。虚证的弦脉是什么道理?无力通行,无力运化,因为无力显出的一种气机运行不畅的弦脉。虚弦之脉有可能是虚而化郁,也有可能是虚而固摄不住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