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0六、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三0七、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三0八、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桃花汤证就这么两个条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信息量很少,所以只能以方测证。
“赤石脂一斤”,量很大,一半用末,一半用块,取其涩肠之效,涩肠止血、涩肠止利。通过方后用量知道,用赤石脂强行涩肠、涩便,量得大。“干姜一两”量很小,所以其温热性就不用考虑了,放这里应该是反佐赤石脂的固摄之力,因为干姜开散。这里品味一下,一边用干姜开散脾,一边却用赤石脂涩肠,粳米养胃气、谷气、津液,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子。因为方效很单一简单,所以用于临床要么是收尾用,其他的主证治好了,剩下了肠脱,需固摄;要么就合方用,比如因为寒造成的下利肠脱,固摄不住,加上温热药治寒。
另外肠脱还常见气虚固摄不足,那得固气、益气。肠脱还常见疏泄之力过盛,被称之为肠风的。以前讲过肠风疏泄过度,一般不是根本原因,一定还有个别的原因造成疏泄过度。可能是外感之邪,可能是内伤之邪,可能是虚证,可能是实证。如果是痰湿呢?下利排湿以自保,湿气顽固又排不尽,造成了肠脱,那当然得兼治湿,一边治湿,一边涩肠。痰湿如果长期侵染胃肠道,排又排不干净,又老是在排,老是下利,那肠子可能会长疮面、长息肉,或是小肠壁、肠衣出现什么病症,这就是有形的影响了。如果是热证,热证腐伤血脉造成脓血,那一边开结散热,一边治脱。此处要避免一种惯性思维:都出现疏泄过度的脱证了,还用开散力,岂不会越来越重?这是线性思维,这种思维学不好中医。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系统,它在统一矛盾的阴阳两极,正气如此,邪气也如此,正邪之间关系也如此。所以人体可以同时出现矛盾的两极共存的时候,而且一定是这样,阴和阳这组矛盾一定是共存的。阴阳正邪之间矛盾而共存,这才是常态。什么是健康态?就是正气的阴和正气的阳之间的矛盾达成了统一而平衡。什么是病态?一阴一阳其中一方学坏了,阴阳之间就没法统一、平衡和通畅了。所以表现出来的疾病,不是阴病就是阳病,要么阴阳两病。这个阴阳可以是表、可以是里;可以是寒、可以是热;可以是升、可以是降;可以是散、可以是收等等。在语境表达上,以不同的病位来论,不同的病位,一处疏泄过度,另外一处郁结,一处寒,一处热。
条文三0七“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一边小便不通畅,一边还拉稀不停,立刻就想到这是水不走膀胱,走谷道。治法是得通小便,涩大便。然后自然就想到:什么原因造成的小便不利?是寒、热、湿,还是什么原因?那就治什么原因。所以本方桃花汤较少单方单用,一般是合方,或其他病治的差不多了,用它来善后收尾。
千万不要以为老拉稀、带脓血的或肠脱的,用了桃花汤就一定好。临床不一定能好,因为造成肠脱的原因还没解决,肠脱单独用涩法,效果很差。
条文三0八桃花汤证取什么穴位?咱们学伤寒论起家的,所以找到一本能兼容伤寒论和针灸的书是非常有利学习的。推荐教材是单玉堂先生的《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单老给出的针灸方是:关元穴、天枢穴、脾俞穴、膈俞穴。讲一下取穴原理。关元本身就有固摄气机的功效,同时又是小肠的募穴。小肠经和大肠经用来治拉稀,所以还取了大肠经的募穴——天枢穴。其他穴位也有相似的功效,为什么单老取这两个募穴呢?咱们在伤寒论讲完了会讲针灸课,所以这里简单说下。募穴的特殊功效、特点:向本藏腑深度汇聚的能力,分布在胸腹部,胸腹部相对于后背为里、为阴,所以募穴相对于后背的俞穴更倾向于往里走而发挥本藏、本腑的功能。正好与后背的背俞穴相对应,背俞穴更擅长向外展现本藏腑的功能。一阴一阳,一向内,一向外。向内可治本藏腑深处的毛病,少阴证肯定是在里、在深处的毛病,这就是为什么单老取大肠和小肠的募穴。同时配合上两个后背的俞穴:脾俞、膈俞。脾俞穴毫无疑问是调节脾的功能,拉稀肯定跟脾有关。脾俞用来加强和修复脾主湿、脾统血治拉稀。膈俞为血之会,常用来治血病,用于治便脓血。
为了方便大家举一反三的理解,咱们再给出另外一组针方。就比如便脓血,不用膈俞穴,可以取脾经的地机穴,其能发挥脾统血的功能。再比如郄穴也可以用来治血。针书上说阳经的郄穴用来止疼,阴经的郄穴多治血证。那可以选脾经、肝经,甚至肾经的郄穴来治血。疏泄过度,治风邪可以选肝经或胆经的穴位,合穴或井穴,都能起到让过度的气机疏泄得以缓解的功效。
针方跟汤剂有一点是一样的:大方向对了就会有效。先做到有效,再提升境界和效率。不要一开始就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效率。比如一开始就追求用药要少、用穴要少,追求什么样的手法可以提升疗效,那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是在已经有效的前提之下,让效果进一步提高。咱们这里讲的是怎么合理使用自己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