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少阴篇结语

该如何理解藏而待发?藏而待发的功能受影响、受损之后,怎么诊断出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怎么理论联系诊断。人体是复杂的,简单对应的思维方式终究解决不了复杂的病情。这一节就试图多说下怎么通过理论结合实用的诊断,学习方法是什么、思维方式如何练就。学的时候,是从理推演到症象,就是诊法;用的时候其实是逆向,通过收集到的症象信息,反推到理,这个患者的什么功能受到了什么损伤。

先说藏。五藏各有所藏。当说肾藏的时候,这是藏腑学说。当说五藏各有所藏,而整体的完成了藏而能发,这个则是少阴。所以少阴的藏而发的功能是由肾主导,带着其他各藏腑一气完成。五藏各有所藏,这是内经的理论。也不是只有一种表达,比如肾藏精,肾主水,肯定会藏水,还有水中之火,阴中之阳,肯定还得藏阳。肾能良好的发挥藏的功能,其他各藏才能发挥藏的功能。

能看到各种关于藏的理论表达,比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问题是:没有什么药针对神、魂、魄、意、志,也没有明确的脉色症诊断方法。即没有办法直接针对神、魂、魄、意、志,所以治这些实际是调其藏腑、阴阳、平衡通畅的稳定。藏腑功能恢复了,这些神、魂、魄、意、志再恢复。直接作用神、魂、魄、意、志的方法,相传是祝由,但是咱们不会。这是在梳理理论时候的必要过程,哪些理论是直接用于临床的,哪些做不到。

比如经梳理,咱们再讲一套能够直接适用于临床的。肾藏的阳和肾藏的水可以通过药物或者针法来调动。各藏腑的气血津液可以直接调动。阳分为气、风、燥、热;阴分为津液、血、肾水,这些可以通过药和针调动。所以当咱们治心藏神的时候,没法直接治神,但是可以调动心的火、心的血、让心之阴阳达成平衡和通畅,神得以恢复,或者说让神有了一个恢复的环境。这当然是纯说理,只要在理上再加上人的生理功能现象,那就是诊法了。

  • 举例,当心火偏盛,造成神不安,影响了睡眠,能睡着,但是睡眠质量不好,此时还不是少阴病,因为尚未严重影响心肾相交。这就推演出诊法了。
  • 接着推演,心有热、有火,烦躁,影响睡眠睡不好,进而发展到失眠,非常困,但就是睡不着,阳不得入阴,这就影响了心肾相交的功能,这种失眠病在少阴。
  • 再接着推演,还是心有火,影响了睡觉,入睡困难,但是能睡着,熬的特别晚睡着了,这就不是少阴病,是太阴病的失眠。

这就是咱们说的——通过理论的推演得出的诊法。理论联系的诊法,这么便可以推演出什么是运化失司造成的失眠,太阴病的失眠;什么是心肾相交,少阴病的失眠。这是用失眠举例,其他症状也是。比如下利腹泻,热证、寒证都能见。同样是腹泻下利,哪个是太阴的下利、哪个是少阴的下利?有口诀:下利不渴者属太阴;下利口渴者属少阴。但这种口诀根本没法覆盖所有的变化,因为不久就会发现,或是自己的案例,或是书上的案例,太阴病也能见到口渴。比如太阴有热、有湿热、有阴虚,热证、湿热证也能下利,与“下利口渴者属少阴”相矛盾了。于是必须打补丁:“下利不渴者属太阴”指的是寒证、或寒湿证、或阳虚证,如果是太阴的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可以见口渴。这就是打补丁,其必然缺乏兼容性、拓展性,补丁只是针对于这个漏洞。一套良好的体系,必然具有兼容性,是用体系来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老依靠补丁。问题何在?因为刚才那种症状组合判断太阴少阴的鉴别方法,本质没有讲清楚太阴的功能是什么、少阴的功能是什么,只是硬生生的用症状组合来鉴别。

用理论体系来解释下利,太阴证与少阴证的区别。少阴藏而发,心肾相交,必须肾能藏能发、心能藏能发,才能完成心肾相交。心肾的中间是中土,所以中土也得能藏能发,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肾升的途径要经过肝,心降的途径要经过肺,所以肝和肺出问题了,也会影响心肾相交。于是咱们判断少阴病的一个重要参照,就是心肾相交,还有其他的参照,藏的太实了,而且藏的很深,脉又沉又实,这是能藏不能发。正气也发不了,邪气也憋着散出不去。这样的身体情况一定会表现在脉上有一种在里闭塞的象,沉实的脉。这时候势必也会影响心肾相交,影响了心肾相交大概率会影响到睡眠和情志。如果下利伴随着严重的睡眠和情志问题,那这个下利就是少阴病的下利。太阴管运化,如果下利伴随着一系列胃肠道的症候群,并没有明显影响睡眠,影响情志,那就是太阴病的下利。寒、热、湿、虚,是哪个原因就治哪个。当然还要参照脉象和望诊,比如沉取柔和,不强不弱,尤其尺脉沉取,这时候出现了中取脉的实象,望诊之下,又没有发现身沉重的病色,那就是太阴病,如果下利,就是太阴病的下利。

咱们举的例子永远都只能是单一的例子,只靠这个是不够的,大家要把我没讲的东西通过理论推演出来。推演的方法就是各藏腑所主的功能、各经所主的功能,知道它正常时候的功能表现,就能知道发病时候的异常表现。

接着举例,还说少阴藏,不能藏而出现的下利。藏不住了,必然表现为脱,脱表现在外在的症状,要么吐、要么汗、要么下利、要么气机外脱的脉象浮。这就是如理的推演其外在的症象规律。毕竟只是外在表现出的症状,只靠那些症状来确定其内在的功能,怎么确定?少阴篇这么多又吐又利,太阴病也是又吐又利,单靠这些症状判断不出来。少阴病和太阴病都可见口渴和不渴。少阴病和太阴病也都有寒证、热证,能出现怕冷怕热。拿这些症象组合,是怎么也组合不起来的。硬要组合,那就一大堆漏洞,得不停的打补丁。

回到少阴病的下利,如果藏没问题,问题在发不出来,四逆散证的下利,这时候就一定能够看出来气机升发不足的各种信息。比如表现在脉上就是左路升发不足;表现在精神状态上就是体力不佳;表现在寒热上,阳气升发不够,肯定相对怕冷,可是又没有明显的寒证证据,不是寒证,是阳升发不足显得阳不足。不是寒证,所以没法脉色症合参确诊是寒证。升发不利,还有可能郁出热来。同样,热证的证据也不足。注意体会——通过理论实现的诊断和直接通过症象信息得出结论、得出诊断,差异何在,包括症状组合。

少阴篇四逆散的条文“其人或咳或悸”,有心悸的症状。心慌心悸这是心的症状,影响了心就有可能影响心肾相交,进而影响睡眠。同样影响了肾也是,从北方升发不出来,升发不足也会影响心肾相交,当然还有可能影响情志。所以这块注意鉴别,通过睡眠和情志来直接区分是太阴病还是少阴病,这就不叫以理驭法。而是通过睡眠和情志来辨别是影响了运化的功能还是藏而发的功能,这就叫以理驭法。从表面看有时候看不出来,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是以理驭法,一个是直接通过症象规律得出结论。咱们讲了四逆散藏而后发,这本身就是一气周流学说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术的整合。黄元御学说不再是单独的黄元御学说;六经藏腑也不再是单独的六经藏腑,以理驭法各流派学术整合的做学方式。

少阴病如何转化为厥阴病?下节就开始讲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