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攻里谁为先——梳理黄痰清涕案

学生描述病情:主述:晚上,鼻塞,流清涕;咽干喉痛,吐黄痰。次日,早晨不冷,上午冷。脚出冷汗,怀疑肾阳不足。喜热饮。脉:寸关浮缓,两寸中取最强;脾脉滑;两尺沉缓。
淼师:第一个信息关键点是——清涕和黄痰都是痰湿。清涕更多的是寒证引起的,热证引起的少。黄痰有两种情况:
1.如果是痰湿久停,熬成的黄痰肯定相对粘稠,考虑淤滞。2.如果是痰湿刚形成就迅速熬成的黄痰,就会相对清稀,然后再逐渐粘稠,这种情况考虑热证。

无论哪种情况痰湿越粘稠,代表痰湿在体内阻滞的时间越久,也就越难治。由此,痰湿证就确定无疑,而且还是个较为复杂的痰湿证。新痰加旧痰,可能性最大;寒痰加热痰次之;里外都是热痰的可能性最小。

第二个信息关键点是——早上不冷,上午冷。如果恰巧是早晨起来受寒,就要考虑新受外感的问题。于是清涕就很有可能是新感外邪造成的,治疗时就得先治外感。如果不是因为恰巧早上受寒,就是往来寒热。临床中大多数柴胡证并不表现为明显的寒热差异,更多见的是寒热差异不明显的症状:一会儿不冷,一会儿冷;一会儿不热,一会儿热······究其原因是,气机闭郁后经脉不畅,脏腑之间也不畅。于是阴阳之间也不畅,阴闭则冷,阳闭则热。表现在外在就是往来寒热。

再看脉——脾脉滑与痰症相参,进一步确定了痰湿证。两寸其本位应在浮中之间,现在偏中取,而本位不足,说明心肺在宣散阳气、血、津液等功能偏弱。再结合尺脉的沉缓之象,就知道整个机体的通行疏泄能力不足。

由“喜热饮”得知,太阴的热量不足,但未必是寒证。太阴的热量又不足,再加上痰湿闭郁,阳气就显得更加不足,完全有可能出现各种怕冷喜热、脚出冷汗等证。此证是不是根本的阳虚,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其方法有二:1. 寻找太阴、少阴阳虚的证据,以及得病之前的状况······全面的收集脉色症信息,就能把握住这个问题了。2. 如果实在判断不出来寒热属性,就先抓住痰湿治,避免使用大寒大热的方法。随着治疗的深入,内在信息会更加明确的表现出来,再判断起来就容易了。

就当前信息咱们总结一下治证思路:通过黄痰和清涕并现,结合脾脉滑大,基本断定痰湿证是一个主要病机。基于当前信息无法确定三阴的阴虚、阳虚,脾胃的阴虚、阳虚,所以避开大寒大热的方法。于是用一个开散太阳、太阴的方法来治痰就可以了。随着痰的减少,内在的阳虚、或阴虚,会更加清晰的表现出来。

但是大家尽可能的不要养成这种以片面信息治病的习惯,因为这个习惯不利于你功力的成长。刚开始临床的时候,别怕麻烦。在一个病人身上多花点时间,详细的收集信息,做好回访,才有利于提高功力。开始可能花一个小时看一个病,一年之后也许就花四十分钟了,再过一年就三十分钟了······练十年就真的可以三五分钟了。可是如果学习之初就三五分钟,收集片面信息看病,极有可能练十年,诊断都没有明显进步。学生:外有表证,内有里证,先治表,还是先治里?

淼叔:“表里”是相对概念,三阳相对三阴为表,太阳相对阳明为表······先解表后治里的思路针对的情况是——如果不先解表,表的新问题会和里的旧问题相勾结,使得整体更加难治。反之,先治里后解表的思路针对的情况是——如果里证不解,机体则没有足够的余力解表证。临床中两种情况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当同时出现的时候,就需要你不断的调整解表和治里的比例,在变化中不断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任何一种结论式的表达,一定要多去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开始的想不通也没关系,通过慢慢积累会渐渐明白的。随着你的理论体系越来越稳定、内在联系越来越顺畅,其必然形成自洽。推演理论的同时,不断从临床、医案中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理论,逐渐这些理论就成了实实在在的临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