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辅于神——神主自愈

学生:栀子治热邪上逆拥滞,是不是意味着它可以引血下行呢? 淼师:首先药全面的认识一味药,应从这几个角度理解:1.药性。尤其那些偏性极大的药,药书上写着“大寒”、“大热”的药,一旦用反,必生他弊。药性对应诊法的病性。2. 走向、归经。药走哪、入哪,先去哪,再影响哪。走向、归经对应诊法的病位。3. 症治功效。某些药对于某些外在症状有着明显的针对性。把握功效要进一步分清哪些是直接功效,哪些是间接功效。症治功效直接对应外在症状,但要获得实效,必须理解其起效原理、起效过程。 

临床中确实能发现栀子清上逆的热邪,似乎还可以把上热引下来。比如黄疸症,用了栀子,热就从小便而出,黄就退了。由此推测栀子是不是可以引血下行呢?

其实不然,栀子本身的药力并不能引血下行。栀子是个开散药,本身不具备收敛能力。就卫气营血而言它入气分,就位置而言入中焦、上焦,就脏腑而言入三焦、心包。

三焦被热邪拥滞不通引起的症状,上中下三焦的有形位置上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在临床中能发现栀子能够治热邪上逆拥滞、治湿热拥滞,甚至还能治下焦的病。究其原因是,栀子把中焦、上焦的淤热散开后,下焦得通,热邪自解。在临床观察上,表面上用了栀子,下焦热邪得解,实际上这一功效是间接实现的。总结为一句话——间接功效是配合人体自愈力而展现的。

再比如,“附子回阳救逆”就是间接功效。附子直接功效不能收敛浮越之阳,因为附子本身是个通行药。但是临床中却能发现,当里有阴寒导致阳气不归的时候,用了附子去掉阴寒,阳气就收回来了。观察到的现象就是“附子回阳”,这种现象就被记录在附子的功效描述上,代代相传。传到今天咱们就迷糊了,到底哪个是间接功效,哪个是直接功效?先走哪,再入哪呢?附子肯定先入三阴,从里往外通行阳气。所以与通阳相关的功效都是直接功效,否则都是间接功效。如果忽略了中间的思维过程,照着功效直接开方,自然没法实现预想效果。

关于引血下行的理解,应注意解释体系与运用体系的对应关系。假设某一味药可以引血下行,那它就可以养下焦的血虚。比如,牛膝就常常这么用,当然还要配上一些养血药才能达到目的。除非此人处于一种奇特的状态:根本血不虚,单纯下焦血虚,纯粹是血妄行于上的状态。这种情况,还得追究一下造成“血妄行向上”的背后原因,不把这个原因解决了,单用牛膝往下硬拽,显然也不行。

中医有一个很玄的概念——“神”。“神”时时刻刻都存在,并发挥着职能,可是咱们却感受不到。当“神”对全身的调剂管理陷入混乱的时候,其实就是人自愈力下降的时候,也就是患病的时候。如果从“神”的角度理解,无论用何药何方,其实都是在恢复“神”的控制力。方药并非直接作用于物质层面,而是作用在神的层面、气化层面、无形化有形的层面。

咱们太过习惯于物理层面的思维方式,而这一思维方式并非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所以学中医只能慢慢适应、重建思维方式。比如最常见的一个认知偏差——清热靠的是大黄、黄连、石膏这些寒凉药的寒性。因为这个思路符合临床观察,确实用了这些寒凉药,热就退了。

临床中虽然用这一思维可以处理绝大部分问题,但遇到一些错综复杂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此时就要回到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些药本质上其实是改善了人体的自愈力,这个自愈力的背后是“神”在驾驭。换言之,这些药本质上恢复了“神”的控制力。也可以说是方药帮着不干活儿的“神”干了点活儿,做了一些顺势的诱导。于是自愈力改善了,自愈力改善使得病愈。

两种思维表面上看并无太大差别,实际上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治疗错综复杂的虚损重证时,思路永远是顺势的帮助脏腑一点点恢复其功能,而并非用“是药”治“是证”。

所有那些被西医定为顽固慢性病的证,都得用这种思维论治,才能慢慢见效。并非“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直接对应思维。行医久了,你定会见到大量的这样的情况,明明一派热象,一用寒药即伤脏腑;明明一派阳虚,一用热药即火热异常。

阳虚的人,为何用扶阳药没能扶阳,反而为祸呢?因为还要考虑扶阳的原料够不够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原料,整体上无法承载热药的药力,热药就会为祸。缺少哪些资源会陷入这种困境呢?同样,用寒药没法清热,反而为祸的情况,是缺少什么资源呢?这些思路需要大家网状的构建起来。构建过程肯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大量的案例。比如,通过看不同的案例,学到热证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治法,诸如:

  • 热夹湿,单治热,热势下不去。
  • 热夹阴虚,单治热,热势也下不去。
  • 热夹气虚,单治热,同样下不去。这种情况气不足以助养全身,反而淤而化热。不解决气虚的问题,淤滞打不开,热就下不去。

       ······

把这些证型尽可能完整的收集起来,再加以思考,最终就可以整合出一个框架。整体观的构建就是这么一个历程。

再比如,咱们可以把热证简化为实热和虚热。继续分,虚热的来源有为几种,实热的来源有为几种。把主干分为多支,乃至于无穷无尽,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始终不失整体,整合进来的知识都能成为切实的临床能力。但如果逆推,从无穷无尽反推到主干,就难于登天。无穷无尽的知识没有主干的统御,怎能成为能力。但是在没有形成整体框架之前,只能逆推主干,这是一个艰辛的求学过程。一旦找到主干,就可以生根发芽,化现出无穷无尽的能力。这就是整体观的方法论,不仅学中医,学什么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