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下利和阳虚便秘

阳虚和阴虚到了少阴,都是容易造成少阴下利、或少阴尿频。下利日久,阴水收藏不住,不断损失真阴,血也会亏。因为不管是造血还是造津液,都需要水分。水存不住,阴就越来越虚,后续整个生产链条的原料就都不足。这样发展下去,最后由下利演化为大便干燥,成为一个更难治的病。

出现大便干的概率,显然阴虚大于阳虚。阴虚的大便干,要比阳虚的大便干,好治一些。因为阳虚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法吸收水分,表现为下利。直到阳虚影响到阴,才会大便干。此时一定是已经阴阳两虚了。同理,少阴阴虚下利的演化也需要较长过程。少阴阴虚大概率是化热,然后大便偏干。如果进一步发展,少阴阴虚的程度,连水分都固摄不住了,显然问题更严重。因为固摄水分和在里的阴本来是少阴的核心功能,这个功能失常,水分就会存不住,而且还会不断的大量流失,严重程度可想而知。思维流程如下:少阴阳虚à阴偏盛,下利à津液损失过度,阴也虚了,大便变干à阳虚便秘(表现为阴阳两虚,根源是阳虚)
少阴阴虚à阳偏盛,大便干结à阴虚严重,以至于不能固摄水分,开始下利或尿频à阴虚下利

应对阴虚下利的常用到的方剂有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大家可以根据不同方剂,推演补充其对治的脉色症信息。比如,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口渴不甚等。糖尿病人的阴虚,大概率会出现大便干燥。如果能治成下利,同时阴虚改善,就是好转。因为这种下利,代表整体在改善。但如果下利的同时,阴更受伤,就是病情加重了。

再把条文联系起来,看看哪个条文是针对哪种下利的。伤寒论的体系,没有详细讲阴虚下利这个层面的内容。但是阳虚下利、各种郁结下利,都讲得很丰富。所以要多在条文上下功夫。

少阴下利和厥阴下利,可以整理条文对比,对自己的帮助一定很大。咱们临床治病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更倾向于确定下利的病机,这样就可以给出治法,方证对应的给出相应的方子。那为什么还要判断是厥阴的下利,还是少阴的下利,或者太阴、少阳下利呢?就是为了判断治疗的难易程度。肯定太阴、少阳的下利好治,少阴的难治,厥阴的更难。可以比喻成,通过确定证型来给疾病定量,通过六经深浅来给疾病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