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案“口难开”——活用取穴技巧

学生针案:患者20岁,连日熬夜备考,引起口腔开合失灵。接诊时,张口只能容纳一指;喜酸甜味;血海、少海有压痛。于是诊断为伤阴。

针刺少海、血海,以补气血。刺解溪、太溪,以补水。留针30分钟,期间饮白糖茶水两杯。起针时,张口空间已经达到四指。请老师点评。淼师:套用治法的时候,开始难免生搬硬套,不用排斥。学习的过程都得从生硬开始,才能逐渐走向纯熟。套用也一定要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下套用,这样用才是你自己的治法,而不是作者的。因为作者在医案中经常没有把思绪完整的说出来,仅仅提供了某些精彩片段,供大家参考。所以大家读医案的目的,实际是把其中的精华消化成为自己的,并非还原作者的本意。有了这些前提,临床积累经验的时候,就会更有收获。

以方测证解构一下这个针案。这种学习方法首先可以弥补自己治法上的不足,其次可以通过这种梳理,完善构建理论。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环牙床的上下走一圈,所以阳明经也被称之为牙经。牙上的毛病经常从阳明经的循经上解决,或治虚或治实。本案显然是用来治虚。 少海配血海——少海,心经的合穴。血海,脾经主管血的穴位。心主血,脾统血,所以这个组合可以恢复血的功能。
足三里——恢复阳明气的功能。如果是阳明实证,就刺阳明经的荥穴。
解溪——足阳明经上可以通调津液的穴位。穴位都可以双向调节,津液不足,可以调拨;津液过多而化饮,可以通调。用五行解释就是土克水。“克”为制约管理之意,并非伤害之意。调节水湿的方法很多,解溪就是其中之一。
太溪——肾经的原穴,显然是为了补水,补水就是补津液。配上解溪,发挥增水行水之效。

阳明多气多血,如果阳明虚了,那肯定是气血不足。于是用这几个穴位组合调气、调血、调津液,治疗虚证的口腔开合就会有效果。如此以方测证,咱们就理解了这个针方起效的原因。下次再遇见同样的问题,就能灵活运用。

    借此补充一点取穴技巧。以脾经为例,大家可以用此方法推演其他各经。总的来说,脾经的穴位都有调脾功能的共性,但每个穴位又各有所长,比如:太白穴——脾的原穴,擅长助养脾气。
阴陵泉——脾经合穴,擅长帮助脾实现治水的功能。
公孙——擅长帮助脾实现运化升降功能,打开闭塞。

由此大家随即就会想到,如果想实现脾的燥热力选什么穴?与其在脾经上找这种穴,还不如直接取胃经的足三里,或胃经其他穴。因为增强胃的燥热力就是增强脾的燥热力,乃至于整体的燥热力。所以解决某一经、某一脏、某一腑的问题,其实并不需要只盯着这条经上取穴,换一个思路往往效果更好。

再比如脾阴不足了,需要大量滋阴,并不是非得在脾经上找一个滋阴的穴位。虽然阴陵泉也确实有这个功效,但咱们更倾向于用肾经的穴位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复溜、太溪。这当然从肾和脾的关系考虑的。

再比如发挥脾阳往全身运化的功能,可以取太白。要想进一步往全身输布,就得再加上三焦经上的穴位,如外关、支沟。这样的组合就可以将脾阳运化到全身。此时如果发现火力还不够强,就再加上调动火力的穴位,比如肾经的燃谷、照海这些偏阳的穴位。如果觉得肾经的穴位启发热量速度缓慢,或升发强度不够,就索性取督脉的穴位。如果你运化脾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太阳,就在膀胱经上取穴。十二经的俞穴都在膀胱经上,刺激这些背俞穴,不但可以调动这些脏腑功能,还可以调动这些脏腑向外的功能。

如此这般,脏腑和经脉彼此交织成网。咱们可以从中找到解决任何问题的方法,而且极为简单。极为简单的原因之一是——经脉穴位经常可以多向调节,阴阳都能调节,虚实都能调节,正邪都能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