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一体与天人一体

《伤寒论》条文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学生A:本条的方子为何去芍药?

淼师:“亡阳”的“亡”意为逃亡,引申为阳气的耗散。津液是能够输布全身的、富含阳气的、气化的水分,津液的本质是阴阳一体的。所以出汗同时伤到的是阴阳两个方面。于是,平素阴盛阳虚之人,出汗先伤阳;平素阳盛阴虚之人,出汗先伤阴;阴阳都盛的人,出汗阴阳都不伤,喝点水就恢复了。本条文描述的情景是:因为环境太热,或用了火疗等方法,使人大量出汗,继而表现为伤心阳,于是出现了心智的问题——“心惊狂、卧起不安”。同时火邪灼液成痰,此痰加上心阳不足,造成了心阳的外越。所以,为了防止白芍对扶阳的牵制,就把它去掉了。

同学B:中土不运的时候,是否应去白芍?

淼师:中土不运分两种情况:如果是阳气不足造成的中土不运,确实用不到白芍这种滋阴药;如果中土不运是因为水道干涸,就需要这种滋阴药来补水。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才有“地黄除积聚,白芍除血痹”的说法。表面看地黄和白芍都是偏补的,用在“积聚”和“血痹”这种淤堵证似乎是雪上加霜。但如果内在问题是因为阴不足造成的经脉干涸不得运转,此时滋阴养血是不二之法。阴不足,垃圾没有载体,如何运走排出呢?

所有证都要从阴阳两个角度同时考虑,就是所谓的“阴阳观”、“整体观”。在整体观的思考之下,你会发现“温病”和“伤寒”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只在于阳的性质和阴的性质之间的不同:

  • 温病——阳邪(热邪)显得激烈,所以传变快。因为传变快,所以惯性地以最快的路线进行传变,咱们总结为卫气营血传变。
  • 伤寒——阴邪表现为粘滞、停留,所以传变慢。因为传得慢,所以会选择较慢的路线进行传变,咱们总结为六经传变。

区分起来就是这两个思维框架,其揭示的是大概率会出现的情况。如果你能跳出这两个思维框架整体地看,会发现热邪也有可能按六经传变,寒邪也有可能按卫气营血传变。六经的每一经都有热证、热伤阴的证,这足以证明热邪也可以按六经传变。而卫气营血每个层面都可以有寒证,说明寒邪也可以按照卫气营血的路线传变。于是咱们再也不用纠结“温病”、“伤寒”对同一个人体的不同观点了。以整体观可以清晰地统御这些看似矛盾的观点,用这种方式可以分析遇见的所有问题,只要不断思考就能理法通达。

当你在看书时,有实在想不通的地方,就联系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取类比象、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在天地自然中寻找答案,一定能够找到。比如风邪在书中很难找到满意的解释,如果望文生义就会认为:风为疏泄过度,应以收敛疏泄的方法来应对。而临床中常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荆芥这些疏风药来治风证。还有温病的“透热转气”思路,明明是风热,还用疏散的方法。用散法,风不就更大了吗?遇到这种疑问就只能观察天地自然,通过自然界风的运行规律,领悟风邪的发病规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通常风和郁是一体的,治风即治郁。

每当你陷入思维死角的时候,就去观察天地,只要不断领悟,终将找到满意的答案。因为中医通过这套思维方式对天地运行法则的归纳,本身就可以形成一个闭环的自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