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最难学,并不是因为它比问诊、望诊更高深。而是难在信息传递上,难在语言表达上。问诊可以完全通过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完成信息传递。望诊可以直接看到全部信息。而脉诊是指下的触感,这样的信息很难传递出来。很难做出和人体真实触感一致的模拟设备,只能模拟一部分。脉象所能提供的细微信息根本无法被设备模拟采集出来。比如,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感觉、脉道的粗细、脉道的软硬、皮肤的温度、皮肤的润泽程度、肌肉的紧实程度······这些细微信息如何模拟呀?所以并不是脉法难学,而是因为这一信息难以传递,除了从临床中大量积累经验别无他法。
确定了脉法的难点,再说脉象的核心重要信息——常脉。这点在平台课的“淼叔讲伤寒论”讲过,再换个方式、换个角度讲一遍作为分类教学教材。
所谓“知常达变”,知道什么是正常的脉,就能知道什么是病脉。病脉不外乎太过和不及。太过为邪,不足为虚。寸关尺、浮中沉、内正外,哪一部不正常,病位就在哪一部。于是哪虚就治哪的虚,哪实就治哪的实。大的框架确定下来,就已经让你立于不败之地了。未必胜,但不败。因为大方向不错,就避免了“虚虚实实之弊”。
四诊各有其缺点,脉诊也不例外。脉象的不足体现在——难以直接表达病性信息。比如,医书上说“微弱之脉为寒”、“迟缓之脉为寒”,临床中这两种脉对应寒证的概率其实并不高。望诊和问诊很好的弥补了这一不足,其表达病性相对直接。所以合参诊断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一定要通过脉诊来确定病性,最少也得练七八年。并非不可以,只是没必要刻意为之。用舌诊确定病位也是这个道理。这类诊法就像是“倒立行走”,可以临床中慢慢练习,没练成之前就用合参。即使练成之后,也是合参更有把握,所以还是合参。
于是咱们大致了解了——学脉的难点所在、脉象表达的优势信息所在、脉象提供的劣势信息所在、合参的必要性。下面继续讲常脉:
1. 脉的整体对比——从寸到关,再到尺,脉位、力度逐一降低。降低的过程和缓均匀。脉贵均匀、色也贵均匀。由“不均匀”治到“均匀”,就是明确的“脉、色见愈”。脉的均匀则表现在——寸不得明显大于关,关不得明显大于尺。
2. 脉位——寸在轻取和中取之间,关在中取,尺在沉取。A.尺为根,正常情况下不会跑到中取和浮取位,所以只要中取和浮取有脉就是尺脉异常。B.关脉以中取为本位,沉取有一点也算正常,沉取的脉要比中取更加微弱。如果关脉沉取比中取明显,就是偏沉了。如果关脉沉取不得,说明内在不够充盈,是虚象。关脉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浮取,修行之人是个特例。修行到气机极其充盈的时候,有可能在关脉有微弱的浮取之象。这背后的意思是,修行之人内在的元气充足,气机气血充盈,向外提供气机也相对充盈。如果普通人关脉见浮取,就不能直接理解为“在内充盈,在外供应充足”,而是病脉,或气机不得沉降,或外邪引动的表证。咱们普通人,关脉中取不强、不弱就算正常了。C.寸脉的正位在浮取和中取之间。如果完全表现在浮取位,就是或外感、或气机上逆、或热邪逼迫、或元气不藏。寸脉的中取和沉取应该是能摸到的,虽然很微弱,但应该有点。如果完全摸不到,表现在心脉则代表其心之里不足,或者是向心供应气血不足;表现在肺则代表其肺气之里不足,同时代表肺主肃降功能不足。因为肺降的功能辅助造就了肾藏的功能。所以如果肺脉沉取完全没有,也代表根不足,根不足则失根。反之,寸脉中取、沉取过于明显,也是病脉。如果寸脉中取、沉取有力,本位却不明显,代表气机被压抑在里,导致上焦心肺宣散的功能不足。如果寸脉中取、沉取无力,本位更无力,表现为脉沉弱,代表此刻心肺处在虚弱的状态,无力宣散、推动。
3. 脉跳力度——脉跳的力量源自于两股力量:A.心跳的推动。B.经脉之气的推动。
脉起的时候,更多体验的是心跳的推动,经气之力被掩盖。而脉落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就是经气的推动力。而曾经有学生发现,有些刚过世的人,呼吸、心跳都没有了,但是还能号到微弱的脉,这种脉有点滑涩之象。这说明人刚过世,心跳停止,但是经气未绝。肉体衰败,能量尚在,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4. 左右手对比,一般右手稍强于左手。如果左右手相差不多,也算正常。因为很难找到完全没有病气的脉。气机均匀调和、脉道充盈、力度位置极为均匀的脉,我一例也没见过。
知道常脉的象,只要不符合常脉就是病脉。理解了脉法的原则和背后的规律,剩下的就是练习方法。核心方法就是大量的号脉,不断积累指感。每个人的脉,显示的都是自身的特性,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同样的力度,现在健康人的脉上是正常,而现在久病之人的脉上就是有力,现在运动员的脉上就是无力。所以只能自己和自己比,才能比较出虚实。每个人血管的硬度、粗细、皮肉的紧实程度都有差异。有的人皮肉紧实,用力按才能号到沉取;有的人皮肉松散,轻轻一按就到沉取了。
所以脉法学习没有捷径,就是大量练习。每天早晨气血运行缓慢之时号下脉;运动后气血活跃之时号下脉;生气时号下脉;开心时号下脉;饿时号下脉;饱时号下脉······功夫下到了,谁还能阻止你成为一个良医呢?
如果你是职业医师,学脉就更容易。学习中医肯定是先从简单的问诊和望诊开始。掌握了问诊和望诊基本上已经可以做出辨证了。在此基础上,如果你能认真号每一个脉,反复揣摩脉、证的对应关系,久而久之你对脉的理解和运用就逐渐成型了。比如同一个患者,治疗过程中脉象的变化,痊愈后脉象的变化,复发后脉象的变化,分别有何区别?能把握脉象的变化就能把握病情进退。
如果你是针灸师,学脉也有便利条件。最少有七成的患者,针刺后脉象都有明显变化。通过不断揣摩脉象的变化与治法的对应关系,经验就积累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