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精准辨证“寒热夹杂、寒热并现”?
淼师:造成“寒热夹杂、寒热并现”的有两大原因:1. 淤滞造成寒热不交,表现为寒热并现。2. 虚造成运化不利,使得寒热不交,表现为寒热并现。
这两个原因确定之后,再进一步辨别:淤滞的是哪一脏腑、什么邪气;虚是哪一脏腑、什么性质。辨证常常不能直奔目标,但是可以找到一个判断线索,再根据线索去追踪。比如,如果发现“舌苔厚、脉象实”,就先确定淤滞,再判断哪一脏腑、什么性质的淤。只要把病位、病性确定下来,开出的方子就会有效。而“病位、病性”都有相应的规律性症状表现,要花精力理解记忆这些规律。
这样问题就简单了,剩下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些知识。比如《伤寒论》条文就是在告诉咱们发病的脉色症规律。如果觉得还不够,再找案例拓展,继而通过理论框架不断的打磨这些知识,持续三五年就能治好多病了。
中医有很多专业术语,诸如“寒热夹杂”、“寒湿并结”、“风火相煽”、“中气下陷”…..关注点放在这些分散的点上,必然会眼花缭乱。咱们要做的是通过这些点搭建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以至于任何知识都能在这个框架内找到相应的位置,并加以解释。于是问题进一步简单了,因为这个思维不但能帮你建立理论框架,还可以帮你建立诊法体系和治法体系。具体学习方法就是一句话——遇到什么问题,都顺着一个线索去追查,这个追查过程就是搭建理、诊、治相融合体系的过程。
咱们常说的精确辨证,主要体现在“虚实正邪的传变”上。因为“病位、病性”是最容易掌握的,也是最先掌握的。在此基础上,逐渐把“虚实正邪的传变”带入“病位、病性”,辨证就细腻了。
六经框架的建立就是理解各经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关系。脏腑框架的建立就是理解各脏阴的功能和阳的功能,并且以脏为核心,以腑做为脏的延伸,理解其相互作用关系。在建立六经和脏腑框架的同时,要不断的相互注解、合二为一,形成一套圆融的框架。用这套理论再看各个流派的理法,就不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了。学习的方向有三个方面:1. 理论框架的建立,以指导诊法。2. 诊法的确立,即学习六经和脏腑的规律性脉色症。3. 治法的学习。
学习的侧重点要放在理法和诊法上,因为有了这两个前提,学治法就简单了,可以选择的方子非常多。可以用理法解构任何方子,找到合适的方子,也可以根据理法自拟方子。
这便是咱们一以贯之的以理御法的学习方法。更优的方案肯定是像古人一样感受天地自然,咱们做不到;跟师学习多年,咱们也做不到,所以这套学习方法虽然不是最优的方案,但是在当前是最可行的方案。只要反复练习,功夫到了自然能学会。当你掌握了之后,就会发现学中医比学其他学科其实更容易,因为理和法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内在闭合的解释体系和运用体系。在这个体系内没有矛盾,只有圆融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