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了知与未知——方可有的放矢

学生:学习中遇到一个困惑,常常需要看很多书,如何做到有的放矢的查找知识点呢?

淼师:如果你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困境所在,就自然能有的放矢。只有建立自己的框架,才能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已知的环节越清晰,未知的环节就越清晰,查找的指向性才能越清晰。真正明确自己的未知,才能做到自主查找,自主搜索。

比如想理解风证,如果理论上还未清晰的认识到“风”这种属性在人体是什么状态,在各个脏腑是什么状态,正常什么状态,发病什么状态,乃至于发病后,如何恢复脏腑功能、六经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就还未具备有的放矢的条件。此时,无论看到何种关于风的解释,都会是模模糊糊的。即使觉得有些明白,也无法学以致用,用之有效。即使是有效,也不知道如何起效的。下次无效了,也不知道如何无效。

随着推演的不断圆融,直到有一天框架成形了,理论上就真的明白了。但是理论上的明了和实际临床还有距离。比如,临床治证,最起码还要有相应的诊法和治法。诊法上,能够准确的诊断出风证,并且能诊断出风证的背后,是什么病位的虚,什么病位的实。治法上,应对不同情况,储备不同的预案。表达上虽然分开说,其实理论、诊断、治法,平时是一起学的。只有三者彼此完善,才能做到稳固的圆融。其中一项的提升,必然显现出其他两项的不足。这种不足是清晰可见的。比如,理论和诊断明确了某种风证,但不会治,就能有的放矢的去查找。比如,痰湿化淤,淤血久伤脏腑,以至于影响了脏腑生血能力,此时表现出来的风证背后就涉及两个原因:1.痰湿瘀血淤而化风。2.血虚后,血虚生风。

当这些问题诊断出来,理论上的治疗思路就出来了。不外乎就是祛除痰淤和补血。困境在于,血虚会成为祛除痰淤的瓶颈。如果不知道这个困境所在,就问不出一个指向明确、有的放矢的问题的。没有这个有的放矢问题,就无法针对性的找这个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书中文字上呈现出来的永远只是一个点的东西。要识别哪个点是我们需要的,就必须通过之前一连串的构建,最终问出哪个明确而具体的问题。比如,此证需要一个不太伤正的活血化瘀之法,还需要一个养脾生血、补中带通的治法。当你问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的找答案了。那个答案能解决你一个具体的疑问点。但是那个答案绝对给不了一个概念性、整体性的解答。

可以勉强做一个比喻。一个国家制定法律是为了整体运行良好,这就是整体观。而每一个个体需要用法律的时候,搜索的只是与之相关的某个条文、某个点。通过理解一个条文、一个点,无法理解这个法律是怎么治国的。律师、维权者、犯罪分子只需要理解需要的那个点就够了。而对于治国者来说,就得了解整体的法律。治病如治国,做医生也要把握整体的人体局面。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大家要耐下心来思考。不要总想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