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腧穴的属性,使用的大原则是重井荥输经合,轻金木水火土。因为井荥输经合的属性可以直接拿来用,而五行属性是一个大略的模糊类象。这就像诊脉,“用脉判断病位”是直接能用的,而“用脉判断病性”是类象的、模糊的。所以每一套法则有其擅长的领域,就势必有其不擅长的领域。五腧穴用在井荥输经合的属性上是擅长的,而用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类象属性上是模糊的。接着只需明白井荥输经合的属性是什么,就可以运用了。
井穴——顾名思义井水在地下是一个藏的状态。井穴的功效就像从井里打水,把一个藏的状态变成一个能用的升发状态。这两个状态也分别作用在阴经和阳经的井穴上,平衡其各自的属性。阴经的状态相对内敛,所以其井穴更倾向于发挥升发的功能,因此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状态相对张扬,所以其井穴更倾向于发挥敛藏(抑制过度升发)的功能,因此阳经的井穴属金。
荥穴——“荥”主快速疏导。因为各经的荥穴可以令气机快速运行,所以都能用来攻邪。其本质是通过消耗的方式驱邪,所以用不好则会耗散过度。而介于经脉穴位的双向调节特点,荥穴用的巧还能养正。荥穴扶正原理是通过快速的把气机调动出来,让身体恢复相应的机能。
输穴——输穴的用意是枢转,是相对平衡的一个穴位。它有一定的驱邪功效,但不像荥穴那么强烈。它也有一定的养正功效,但又比不上井穴、合穴。原穴——阴经的原穴就是输穴,阳经的原穴从输穴中独立出来。其属性更加中正、平和,也是集井荥输经合所有属性于一身的穴位。这就给咱们治病带来了很大便利,不方便刺其他穴位之时,就可用原穴替代。比如,刺井穴太疼,就刺原穴。
经穴——接下来就是一个长途运输了,需要把该送的东西送到需要的地方。这是一个漫长的运输过程,速度也相对缓慢。经穴和荥穴都可以疏通经脉,二者区别在于,荥穴是迅猛而短暂,经穴是缓慢而持久。
合穴——经气运行到合穴的时候,会在此处凝聚停留。可以把合穴比喻为各个脏腑的补给站。在此停留缓冲是为了充养脏腑做准备。于是各个阴经的合穴就具备了补固该脏的能力。而阳经的属性是向外发挥功能,无需储存和补固。所以阳经的合穴可以增强这一经的功能。比如,要强壮胃,就刺足三里。其效果就是使这一经运行的力量更强,而不是往里补。运行力量加强了,功能就会逐渐改善。功能改善了,消化吸收也会随之改善。经过几步传变后,最终也能达到补固的目的。然而最后几步就不是足三里的直接功效了。足三里不负责向内收敛,但可以为收敛提供能量基础。消化吸收这个功能不是收藏功能,但能为收藏功能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之所以强调这个区别,是因为同样恢复脾胃,还要知道恢复的是脾胃的什么功能。是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还是最后阶段的辅助收藏的功能。健运功能是为了使用,辅助收藏功能是为了储存。这两者的区别,就可以体现在取穴上。
五脏各有所藏,也各有所发,结合五腧穴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心经的功能是输布心火和心血。想像生豆芽一样极其和缓的升发心血和心火用井穴,像大水冲刷一样升发用荥穴,均匀分布的宣泄用输穴,稳定输送的宣泄用经穴,宣泄的同时有所保存用合穴。于是用五腧穴可以分五种状态调动心火和心血。其他脏腑也是如此,用井荥输经合属性结合本脏腑属性都能实现该脏腑不同强度的气血调动。
掌握这五腧属性,以不同的方式去调动不同脏腑的不同能力,就可以在脑海中整合出一整套治疗方案。几乎所有病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处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针灸的江湖中存在这么一个玩法,所有的病都用五腧穴治。虽然有些病不太擅长,但理论上确实能治所有病。比如,要影响这一脏腑之里可以选合穴。虽然选择合穴确实不如募穴、背俞穴更为直接的影响在里的脏腑,但肯定有效。
学会五腧穴,再学郄穴、络穴、下合穴、交会穴、背俞穴、八会穴······就非常容易了。这些不同属性的穴位所编织起的治法,就是灵枢针法。因其古老,也有人称它为古典针灸。穴位属性、经络属性、脏腑功能三者结合,完全可以整合出一套完整的针灸治法体系。
理论构建圆融了,能够驾驭方药了,再学针灸非常好学。有了理论的指导,只需把不同的特定属性的穴位梳理出来,就能直接用。反之,理论还未悟透,方药的理解还很模糊,直接学针就非常难。在尚不具备完整的理法体系的时候,学针灸也只能学“何穴对何病”。所以我始终建议大家,先构建理法体系。这件事没有几年构建不起来。在这个人心浮荡的世界,什么事都要求速效,学习也要求快速收效。所以做这件事其实是费力不讨好的。可我觉得这东西才是中医最该讲的东西。
初针灸,我只学了三个月,就能用了。当时我也很惊讶,但确实就这么简单。当把完整的理论、诊法、治法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再学针法就这么简单。因为清楚的知道需要实现什么功能,需要调整脏腑的何种失衡、何种失畅,再配穴就是手到擒来的事。然后再看前辈的那些配穴的方法,诸如原俞配穴、五门十变······一看就能学以致用,并且还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