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荥穴扶正,能否理解为补?
淼师:“荥穴扶正”不是整体观体系概念中的补法。咱们对“补”做了一个狭义的定义,是通过固摄、内敛的方式往里存,使之越存越多。之所以做这样的定义,是因为必须明确区分,才能梳理整个概念。荥穴扶正原理是通过快速的把气机调动出来,让身体恢复相应的机能,而并非向里储存、补固。学生:各经荥穴都能驱邪吗?能驱哪些邪?淼师:所有各经的荥穴都可以用来驱邪,而且是双向驱邪。比如,肾经的荥穴“然谷”,有热可以用来通行散热,有寒也可以用来引火驱寒。再比如,大肠的荥穴“二间”肯定能通便。因为大肠的功能就是通便,快速加强大肠的功能就是在加强通便。其实二间也能泄热,还可解决外感风寒。再比如泄肺热,咱们常用肺经的荥穴“鱼际”。实际上肺有寒、有痰湿,照样可以刺鱼际。因为刺鱼际加强的是肺的通行力,无论什么邪气都能通行出去。这就是取穴相对于用药的优势所在。取穴就像自己人给自己人干事,而用药则是借助外援干事。自己人干事肯定比请外援的默契度更高,消耗更小。
学生:能否直接用针灸学来构建理论?
淼师:直接用针灸来学中医有一个巨大的麻烦,就是穴位疗效的多向性,会使得人在学习中医理论的时候,对于虚实的理解不够敏锐。因为穴位能双向调节,又治实,又治虚。可是用汤剂的时候,用药治疗的虚实方向就非常明确。既能治虚又能治实的药太少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作为思维联系:
- 常规量用白芍能滋阴,大量用能攻邪。
- 常规量用白术可以恢复燥力,大量用可以不断积累这股力量,从而达到攻痰湿的目的。
- 黄芪量用小了可以行气益气,量大了能够驱邪。无论是治血痹的方子,还是治湿的方子,乃至于排脓、托举,都能见到大量使用黄芪的案例。
这些零散知识都是从同行、前辈的案例中学到的。把这些用法构建到你的理解体系里,就能成为你自己的能力。所以说中医无法速成,就光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就需要花些精力。不是看一遍就能记住的,需要反复多遍才能记住。又得反复多次才能整合入你的整体理论框架里,还得反复多次的临床验证。这件事无法速成,一个无法速成的理论体系恰恰擅长治的是那些缠绵难愈的慢性病。这就是为什么远公的脏腑学说在这个时代流行不起来的原因。因为这个时代什么都喜欢快,不快就无法在市场上生存。所以现代中医完全不会快的东西不行,但只会快的东西也不行。遇到复杂之证真治不了。
如何取舍,大家自己抉择。如果学医的目的是迫切的以此谋生,就先学快的。如果学医的目的是研究医道,或者自己和家人有一个无法快治的病,就先学慢的。我当初是先学的快的,后来发现快的,解决不了我的问题,才开始学慢的。路径选择就随自己的机缘,谁的机缘都不一样。学生无法完整的复制老师,老师也无法完整的把自己的全部经验复刻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