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稀便变干——示整体阴阳观

学生:太阴寒湿伤阳,症现下利。治疗后症状变为大便干燥,该如何应对?
淼师:整体观思考一个问题,是在理论框架的背景下,考虑到关于这个问题所有可能性。太阴寒湿伤阳证外出阳明,会暂时化燥,表现为大便由下利变为干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
1、阳已恢复,阴还未恢复。2、阳虽然已恢复,但阳还不足以生成足够的阴。3、阳刚开始恢复,胃肠道的功能还未完全恢复。

针对此证,分析一下临床中几种治法有何利弊:1、既然肠道不通,就用大黄剂——此法用后,大便干燥肯定改善。但是大黄毕竟是治实证的药,此人本来就是太阴寒湿伤阳的脾虚下利,用大黄很有可能让刚恢复的脾再次受伤。
2、暂时停药,等待自愈力恢复——如果阴能自行恢复,等大便不干燥了,就可以用之前的方法继续恢复脾阳的功能。如果停药后,阴无法自行恢复,那么这种停药的方法就无效。此时就得用第三种方法。
3、具体分析出患者的便干是那种情况,针对治疗——是胃肠道生成津液的速度跟不上,还是胃肠的蠕动不够(正气的肠风)······如果是肠风的推动力不够,就应该用风法,加强肠道的疏泄力。临床中用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时,患者就可能下利,这种情况就是因为风药加强了肠道的疏泄力。于是如果脾虚便秘是因为肠风不足,就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倍柴胡、加何首乌。何首乌是一味加强肠道风性的特效药,便秘不严重用制何首乌,严重用生何首乌。如果燥热刚刚恢复,燥热程度还不足以气化产生足够的津液,这种情况就还得继续增强燥热,即使症状已经表现为大便干燥。这是最考验诊断功力的时候,因为明明症现大便由稀变干,还得继续用白术、附子、半夏这些燥热药,没有十足的把握,确实很难做出这样的决定。

出现这种脾虚大便由稀变干的情况,还有可能和治疗过程中的生活护理相关。因为脾阳刚刚恢复,还未产生正常的渴感,所以大便干还必须考虑患者喝水少的因素。有些类似的问题,多喝点水,就解决了。喝水量的多少并不是以口渴或不渴为标准,也不是一个固定的量(如8杯水),咱们给出的标准是看小便,每天至少出现一次小便淡黄,两次更好。喝水时不能猛喝,容易伤胃,应该慢慢喝,喝至小便淡黄。

脾胃不好的人,如果能养成慢慢喝水、细嚼慢咽的吃饭等好习惯,会非常受益。所以治病,绝对不仅仅是中医理法的运用,不仅仅是开出一个对证的方子。复杂的病,有一半考验的是护理,要命的病,护理所需的比重就更多。

整体观思考完成后,咱们再用阴阳观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阴阳观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件事物从其对立的两个角度分析思考。于是无论是大便干燥,还是皮肤干燥,都可以从正邪两个角度考虑:

正气角度——运过来的津液不够,会现出干燥。

邪气角度——运过来的津液足够,但被燥热邪气所伤,会现出干燥。

显然这两种情况,如果治反了,也可能令症状减轻,但是不利于病人的整体健康。再进一步追查,津液运不过来的原因还可分为两种情况:1、运送功能不足;2、源头的生成力不足。

通过这个例子,咱们演示了整体观和阴阳观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只要养成了这种思维方式,早晚能学好中医。思维方式是核心,其他的都是为了构建思维方式服务的,包括知识、经验、技法······如果还停留在“病对方子,方子对病”的思维,也没必要抛弃,只需要升级一下即可。因为到了最后开方子环节,需要用一下这种思维,只是在此之前需要一系列思维过程做铺垫,才能把合适的诊断和合适的治法统御在合适的理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