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A:小孩吃的多、喝的多,但情绪不太好,为何嘴唇总是干裂流血?如图:
学生B:能吃能喝是不是因为脾阴不足?
学生C:唇风是不是可用黄连膏?
学生D:情绪不好,是不是肝阴不足?因为肝经环唇。风邪客于肝经,或肝阴虚火旺,或肝血淤滞,是不是可用温经汤?
学生E:肝阴来自于脾阴和肾阴,能吃能喝说明脾没问题,所以是不是肾的问题?
学生F:胃经环口唇,阳明实热是不是得用白虎汤?
学生G:鼻孔燥象,是不是可以加入麦冬、百合?
淼师:小孩不像成人,有那种长期积累的污浊粘滞之邪。即使有所积累,也不会太顽固、厚重。所以至少九成以上的孩子不会得复杂之证。小孩都是清灵之体,这是咱们看儿科的前提。所以小儿口唇干裂,乃至于表现出来的一切热象,首先考虑两种“积”:1.食积——常表现为舌象的湿象。2.残留的邪气化湿化滞的积——尤其常见的是治完感冒后的残留邪气。也常表现为舌象有湿象。
其实这两类具有很多相似性,所以在治法上就可以一起处理。这两种“积”停留日久,就易化生热象,再加上孩子本身就是少阳之体,热象表现的就更加明显。少阳之体的特点是阳气运行速度快,但是娇嫩。在此前提下,再处理各种各样的儿科,才不至于出问题。
如果孩子有热象,咱们的第一反应肯定不能是寒凉折热。除非实热极强,不得不清,才会暂用大寒攻伐。如果孩子还能吃、能喝、能跑、能跳,那就没必要清热。一旦过用寒凉,百弊丛生。也许表面上症状确实消失了,但隐患却就此埋下了。这类问题临床中很常见。症状没了,家长就不会再找大夫了。所以即使治错了,大夫自己也不知道。甚至即使发现治错了,也不知道是寒凉攻伐药造成的。判断这种误治,只需要观察两点:1. 孩子的食欲情况。2.精力体力情况。
小孩虽然是纯阳之体,但是毕竟是也少阳之体。他们那点阳扛不住大寒、大伐。除非热势极重,必须灭火,不得不用才能用,否则必须慎用。比如,确实遇到阳明实热弥漫全身,就得用石膏。但为了避免过用,可以让他一副药一副药的吃,中病即止。所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偏性大的药,去六成病就够了。剩下的病,改用偏性小的药处理。否则就容易因为过用而伤人。尤其是孩子,体质单薄、脏腑娇嫩,一定要慎用偏性大的药。即便是大人,用了大寒大伐之药消症状后,也会伴随着食欲减退、精力体力变差······大寒大伐之法虽然能更快速的消除症状,解患者当务之急,但后续的问题需要身体自己来承担。有的人很快就恢复了,有的人需要恢复一段时间,而有的人再也恢复不了,体质从此一落千丈。为何会犯这些错误呢?就是眼睛里只有症状,没有整体。
至于用什么方,实象为主就用小柴胡汤、四磨汤、升降散、五积散之类的方子,但用量一定要轻。慢慢吃,多吃几天。“积滞”减轻后,也许会稍有点虚。如果虚象为主,就用小建中汤的这种级别的方子。加上麦芽、神曲、山楂。积的厉害,可以放点鸡内金。再厉害,稍放点槟榔。总之,儿科的病怎么减少伤害,就怎么治。孩子是清灵之体,没有深重的淤浊之气,有点药就管用。儿科病就分几种:1.外感——什么证就用什么法。2.积——除了外感,小儿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积”。积食是常见的积,可以表现为多种症状,超乎想象的多。但辨证后,常常发现只是积食。剩下的“积”就是各种邪气残留。3.惊吓——比较小的孩子容易受到惊吓,十岁以上的孩子就好多了。0-3岁的孩子,杯子掉地上,都能吓着,出现那种不明原因的发烧。判断小孩是否受惊,主要看睡觉。如果睡的不安稳,就得考虑这个方向。4. 三阴重证——上面这些病,基本占儿科病的九成,剩下的一成就真的是重病。重病的孩子,直观是能感受到的。平时活蹦乱跳的孩子,不会是三阴证。
擅用大寒、大热、大攻、大补之药,是造成儿科的误治的主因。永远都要考虑到孩子是清灵之体。他们虽然显得阳气盛,爱吃凉的、爱出汗、心跳速度比成人快、体温都比成人高······可是这种阳盛,都是建立在是快速运行基础上的。因为孩子要长身体,就需要快速运行。但是他们的阳却很稚嫩,经不住伤害,一定要保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