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脾脉换位——融合经络刺探

学生:症状上都表现为脾滞,但脾脉相对正常,而肝脉却淤滞明显。这种情况如何辨证?

淼师:有一部分脾的问题不显示在脾脉上,而是反应在肝脉上。关于这一点有好多同行都发现了,所以有的同行也会把肝脉定义为脾。当然,更大的概率是,脾的问题就反应在脾的本位上。所以脏腑这套脉法,其本质也是在抓大概率。至少八九成能确定病位的准确。剩下的一两成通过合参弥补。

如果诊法也确定不了,还可以在治法上弥补。比如,脾滞的症象具足,但脾脉就是没问题,而肝脉淤滞明显,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就是肝脾同解。即便不是肝本身的问题,加了那些疏肝的药,增强了人体气机的疏泄条达,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太阴之右,少阳治之”,这点疏泄力虽然不能直接解脾滞,但可以辅助向外通行。即使通行力没问题,稍稍加强一下也不会带来太多的消耗。于是初诊通过把握大概率的诊断,给出相对平稳的治法,再通过复诊的反馈逐渐纠偏,患者的核心问题就能渐渐清晰。

当然在此之前,还要充分的合参。比如,如果是肝郁,会同时现出肝的外在表现,诸如,情志问题、循经症状、舌象、面象······

还可以去探穴。穴位除了能针刺,还有一个辅助诊断的功能。如果怀疑是肝脾的问题,又无法确定。就顺着肝经、脾经刺探按压。哪条经的压痛感更明显,就是哪经的问题。一般常用原穴来做一个简单的辅助诊断。如果这一脏腑有问题,比较大的概率会在他的原穴或原穴的周围有压痛感。或者在这些位置能感受到指下的各种异常,诸如特软、特硬、颗粒感等等。

这种刺探法除了能定位十二脏腑,还可以定位六经。手六经和足六经都能代表六经。为了方便诊断,一般选取手上的六条经络。就是把小臂类象为人体,用上面的六条经络来代表人体的六经。以此可以拓展常规诊法和增加合参筹码,具体方法如下:与症状组合相结合——把小臂类象为人体,分为三份对应上中下三焦。上焦的问题,就按压上三分之一的六条经络。哪条异常最明显,就是哪经的问题。中焦、下焦也是如此。比如,症状为咳嗽,按压手太阳经痛感明显,就可以初步得到一个太阳证咳嗽的线索。然后以此线索继续追查合参印证。比如小腹疼,右尺异常。小腹和尺脉都在下焦,就按小臂的下三分之一。如果太阴经疼痛明显,就是太阴经的问题。如果少阴经疼痛明显,就是少阴经的问题。如果阳明经疼痛明显,就是阳明大肠的问题。与六经脉法相结合——结合《伤寒论》六经条文主证中给出的脉法,合参确定六经病位。比如,脉现浮紧、头项强痛,怀疑是太阳表证。再按压手太阳经疼痛明显,就可以初步得到一个太阳表证的线索。然后以此线索继续追查合参印证。而同样是脉现浮紧、头项强痛,手太阳经疼痛不明显,反而是手少阴经疼痛更明显,说明病势已经侵入少阴的经脉。虽然还不一定侵入少阴脏腑,但单纯用桂枝汤显然就不行了,得按太阳兼少阴证治疗。与脏腑脉法相结合——通过脉法确定脏腑病位,再通过刺探手臂上的六条经脉,进一步定位所犯何经。这样在一次脉诊中,不但定位了脏腑病位,还确定了六经的深浅程度。比如,肺脉异常,再按压手太阳经疼痛,就能初步确定太阳证犯肺。

当然,实际临床中,以上面这些结合信息、乃至于其他诊断信息都需要相互合参运用。合参的出的线索要能融合或解释兼证信息,才能得出胸有成竹的诊断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