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少鼻炎举隅

学生A医案:男孩、7岁。

主诉:过敏性鼻炎,打喷嚏、鼻塞、易感冒、眼痒、黄痰、清涕多黄涕少、磨牙。处方:桂枝9 芍药9 生姜9 大枣3枚 黄芩9 黄芪9 甘草6 姜半夏9 前胡9 防风6 细辛3 蝉蜕3 苍术6 乌梅6 荆芥6

学生B:舌有淤象,用乌梅容易敛邪。

学生C:舌根的小点说明下焦淤热。

学生D:舌苔厚腻至少说明气郁。

学生E:舌根红点说明肠内有积食。······


淼师:说到鼻炎,先给大家说两个案例供大家思考。案例一:六十多岁的老人,顽固鼻炎多年。无论冬夏,每天早晨起来发作。流鼻涕、打喷嚏等症持续一两个小时。

每天早晨起床受凉发作,说明此证与寒凉相关。因为这个岁数的阳气已经无法自行调动出来抵御早晨的寒凉。只有当阳气运行充分后,症状才能平复。所以用药调动就能好,停药两三天就复发。随即让他早晨起来先熏艾草,症状持续时间降低到半小时之内,但始终不能完全消除。说明外在刺激所调动的阳气还不足以抵御寒凉,要充分调动阳气还需加上运动。因为他信佛,每天上午都要拜佛。于是我就让他把拜佛提前到早晨,以此调动阳气。这个方法遵循了他的固有习惯,所以很容易坚持。于是几个月后,鼻炎就真好了。由此说明这种鼻炎用药只能一时有效,只有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才有可能长久有效。
案例二:一个三十多岁的朋友每年春天犯鼻炎,也是早晨起来发作。春季气候温暖,他习惯减衣服,但是早晨温度较低,此时受凉就会发为鼻炎诸症。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症状才能渐渐好转。我给他的建议是早晨起来多穿衣服,暖和了再脱。如此一来,症状基本就能控制住。他的疑问是“为何之前减衣服都没事,现在减衣服就犯鼻炎呢?”我给了他一个简单的回答“二十多岁干的事,三十多岁的人干不了,三十多岁人干的事四十岁的人干不了,年龄是不可逆的。”此证虽然也可以用药获得一时之效,但要想持久保持健康,关键还得从生活习惯入手。再看这个小孩的案例:舌中后段苔有点厚,且夹杂着暗浊小点。相比之下舌前段很干净。这种淤象明显现于舌根的情况,有可能代表久淤,也可能代表淤滞偏于中下焦。可能是之前的外感残邪停滞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积食造成的。反正小孩的病都相对好治。即使是久淤,用点轻灵之药也管用。如果大人有这种舌象,用轻灵之药就治不好。治儿科不要轻易用势大力沉之药,来追求速效。原则是首先考虑不要伤害轻灵之体,其次才考虑治病。理由就是轻灵之体不易藏邪,不易有重病。如果舌象、舌苔恢复正常之后,还有鼻炎症状。再从生活习惯中寻求解决之道。

整体观体系的所有判断不外“病位、病性、虚实、正邪、传变”,这些环节才是诊断的有效概念。治法是在此基础上构思出来的。由理论得出治法,由治法实现理论。而“鼻炎”作为一个中医诊断范畴之外的病名,咱们没有针对性的治法。所以咱们需要采用自己的判断方式,而不用“鼻炎”这种判断。用一种非中医化的思想或名词定义来解释中医就会遇到麻烦。因为那个解释无法联系诊断和治法。

再比如,用西医的解释阑尾,再从中医理论去寻求解决方法。显然这种方式很难自洽。虽然中医治疗这类疾病有很多方法,但并没有单独针对阑尾的方法。如果单从阑尾理解这个问题,就会萌生出哪个方子能治阑尾的思维。这种思维不利于理论、诊断、治法相互整合。

这背后的思想原理是“怎么思考问题就会怎么行事,怎么学就会怎么用”。所以咱们常说理论和实用需要保持一致性,因为只有保持一致性,才能稳定的增长功力。而不至于被外在的表象牵扯,迷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