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学生:抵挡汤证明明是下焦瘀血证,为何条文中会写脉浮?
淼师:本条文开始说了“无表里证”,后面又说“脉浮”。这样的语境表达就已经告诉咱们,这个脉浮既不是里虚的虚阳外越,也不是表证。再结合后面说的“可下之”,脉浮是热的可能性就大增。根据条文描述抵当汤证确实是下焦瘀血证,而淤出的热邪容易上犯,相关条文有“如狂”、“发狂”等神志问题的描述,说明热邪上犯心神,热邪在上焦鼓荡,也能使脉象表达为浮数。
学生:既然抵挡汤证的有热邪,能否用承气辈处理?
淼师:如果只用承气辈处理热邪,遗留的瘀血问题有时也能自行恢复。但后续的恢复靠的不是药力的加持,而是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这就像有个人负重一百斤前进,走不动,你帮他搬了十斤,他就能自己走了。你全帮他搬,他就健步如飞了。你帮着搬的这十斤,就是承气法;全帮他搬,就是抵挡汤法。
三阳证的自愈能力尚可,所以不用药也能好。只不过自愈过程中,患者得承受相应的痛苦。所以如果三阳阶段的抵挡汤证用了承气汤,虽然恢复的慢,但是残邪、伏邪最终也能自解。于是病愈与否,还取决于用何种时间跨度来衡量此事。如果时间跨度是一两个月,那么三阳阶段的抵当汤证不治都能好。此时如果还用了一个承气汤,自然能缩短疗程,但用抵当汤肯定更快。所以时间跨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对病情的理解至关重要,咱们认知事物无法摆脱参照系。
反观病入三阴,患者自愈能力必然受损,不治疗就不会好。我曾看过一个中风案,阴虚日久化生瘀血证、血热证导致的神昏,那个大夫就直接解热,并未处理瘀血,用一个透热转气的方法打开了热闭,外在症状迅速大幅改善,但舌头还是紫的。案例这样记载,说明这个大夫注意到了遗留的瘀血问题,当然瘀血背后还有阴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无法自愈的,如果不继续治疗,中风还会复发。
此案瘀血象比较明显,能清晰的知道背后的病机有瘀血。但临床就会遇到瘀血的象特别不明显,反倒是淤而化热、热邪上扰心神等症非常明显的情况。于是咱们也只能先开出一个三阳透热转气方子,然后再静观其变,这种情况才是临床中更常见的。临床中经常做不到百分之百精准的看透当前病机,咱们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精准诊断,而是能在变化中发现隐藏问题。只要初诊大方向不错,就能在治疗过程中渐渐抽丝剥茧,最终拨云见日。
比如,内在病机有两股邪气,其中一股外在表现更为明显,就先拆掉这一股,剩下那股就好处理了。如果拆掉一股邪气给人体节省了足够的自愈力,那么剩下邪气就有可能自解。如果自解不掉,残余邪气之象也会清晰的表达在脉色症上,更容易被诊断出来。
更为复杂的情况是虚实夹杂,临床需要更加灵活的应对。比如,病根太顽固,就根本不可能直接处理病根。最常见的一种原因是“邪气太盛、正气太虚”,如果用维持生命的这点气血去攻邪,不但治不好病,还会危及生命。此时,即使养正会敛邪,也不得不先养正。
所以临床治证,并非每次都能直奔核心。条件不允许时,就得随证调整策略。阻力巨大,就得绕路而行。实力不足,就得韬光养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