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赵老(赵绍琴)讲的湿热能否对应六经的阳明湿热?
淼师:湿热这股淤结之邪是可以犯阳明的,但也可犯其他各经。治疗不同经的湿热虽然大方向一致,但因病位不同治法也各不相同。从脏腑角度上看,各脏腑也都有可能犯湿热证,治法也是大方向一致,只是病位不同。以湿热犯六经为例,如下:
湿热在太阳——如果津液阳气充足,只需透散即可。
湿热在少阳——无论是发汗还是攻下都不能解决问题,邪在少阳得疏转气机。
湿热在太阴——必须恢复太阴的运化力,以运化太阴的方式治湿热。
湿热在阳明——湿热在阳明经和阳明腑的治法有所不同。如果湿热停留在腑就得通大便、或通小便。例如条文187“若小便利者,不能发黄”。而如果湿热在经、在气,通腑则无效。攻腑反而伤津液,加剧湿热的形成。例如条文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湿热是一个泛称,并不像寒、热那么明确。因为湿本身就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湿是一种粘滞缓慢之态,而造成气血津液运行的粘滞缓慢的原因则多种多样。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个热邪,情况就更为复杂了。所以治湿的思路是多样的,治湿热的思路也是多样的。比如从大的层面分,津液亏的和津液不亏的治法就不一样,阳气虚的和阳气不虚的治法也不一样。
从临床出发,有些湿热比较麻烦。比如,一方面有湿热壅滞,一方面有脾阳不足、或者脾寒。这种问题就难为住了很多人。赵老在书中明确提出此证忌用寒凉。否则寒凉滞脾,湿更不得化。而用温热法显然会助长热邪,更行不通。赵老给出的方法就是先透转。湿热处理的差不多了,再着手处理脾阳不足或脾寒的那些遗留问题。
咱们遇到问题始终是在理上求的。刚开始构建的理论可能还不好用,因为尚未与临床做充分的连接。但只要坚持用理论解释临床、解释条文、解释医案,这种连接就会越来越密切,越来越符合人体的事实。直到练到万变不离其宗,理论就打磨成熟了。
理论和临床是一个整体,而介于语言的局限只能一个点一个点的讲,无法直接将二者联系起来。这个困难需要用大量的理论思考和实践验证才能解决。
比如表面上是伤津诸象,背后原因可能是湿,可能是寒夹湿,可能是热夹湿······这些各种阻滞造成的伤阴象用润法基本无效。通过读案、读条文和临床实践不断的积累,不断的连接理论,最终发现最佳方案就是通行透转。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用了风药、燥药、热药,干燥象反而好了的原因。无论是皮肤干、口干、眼干、大便干······
遇到那些治不了的病,就是你进步的契机。学习过程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临证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效果不佳。实际上这才是你理论和临床相互连接、相互打磨的必要过程。因为咱们走的是以理御法之路,所以一定会经历这个过程,每个学成者都无法逾越。如果走的是方证对应之路,也许不存在这个问题,但要面临其他问题。
好在是一切解决皆在理中,发现问题就必然能从理中找到答案。每一次犯错,只要充分反思,就能找到解决方案。尤其是反复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百思不得其解后,所产生的功力进展必然是实打实的。咱们的教学花费了相当的一部分精力讲如何面对错误,用意就在于此。一惯正确只是理想状态,并不是现实。面对现实,关键的不是一惯正确,而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总结反思,不断完善。
错误是进步的良药,只要能直面错误,就会从中有所收获。而一惯正确看似美好,实则给人营造一种虚假的心理状态,势必造成更多的挫折。可以做一个浅显的心理分析,即可明了此事。什么人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错误上?而什么人只关注自己的正确?什么样的大夫会把注意力放在没治好的案例上?而什么样的大夫只关注自己治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