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学习针法?
淼师:咱们讲针法还是沿用如理如法的一贯思路,并非当下流行的“何病取何穴”的思路。“如理如法”的好处是越往后学越容易,坏处是不会迅速具备治病能力。在理论框架未建成之前,毫无治病能力,但一旦构建完成,则一通百通、一顺百顺。
基于这样的思路,咱们要把学习重点放在知识之间的联系上,而不是知识本身。比如,咱们不会按照教材讲基础知识。这些知识都能自行查到,无论是穴位怎么取,还是同身寸多长,或是······所有能查到的知识,都不是重点。如何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才是重点。基础知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融合工作才是重头戏。
按图索骥的教学看似很合理,其实很不合理。比如,直接找一本非常全面的教材,从头至尾学一遍。然后就会发现很多没记住,再过些时日,就忘得差不多了,更别说运用了。并非教材有问题,而是不能匹配咱们的大脑。人的大脑功能有限,未经过充分理解,未形成紧密联系的知识,很容易遗忘。所以才出现了,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唯有建立框架,把这些知识紧密的连接起来,才能牢记于框架,随时取用、灵活运用。
初学者构建理论框架,因其能力有限,只能先建一个粗略的。然后再逐渐打磨,使之越来越精致;不断填充,使之越来越丰富。理论框架在未打磨圆融之前,就是不好用的;在未填充相应知识之前,就是没法用的。学习整体观始终绕不开这些困难。
于是我采取的方法是:通过诊法和治法来讲理论,最终实现理论的构建和思维方式的升级。虽然知识没学全,但有了理论和思维,再看没学过的知识,也能很好的分析和辨别。其中有用的知识,就会顺理成章的转化为你的能力。
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针灸书?
淼师:信息时代,获取知识非常容易。随之而来的一个新的麻烦是,如何在知识大爆炸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知识?由此给大家提供一些我用过的参考书。曾经遇到的那些问题,我都是在这些书中找到了答案。《灵枢经》——有疑惑之时,就去找相关段落学习。古代没有搜索关键字的功能,但古人记忆力非常好,弥补了工具上的不足。现代人有搜素工具,锁定知识点非常容易。这本书主要可以帮你深入的理解一些常用概念。《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单老(单玉堂)的这本书对于穴位的表述非常简单,但这正是临床用的思维。一般的经络书都会将穴位的功效、症治等内容说的非常详细。但这些知识组合出来的思路与临证思路相距甚远。在规定制式的思路下学到的知识,只能考试,不能临床。而在自己如法推演的思路下安放的知识,才能临床应用,但有可能应付不了考试。治病用的能力和考试用的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选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以《伤寒论》为线索讲的配穴思路。每个方剂的思路都有与之对应的针方。如果有《伤寒论》的基础,用它学配穴就非常合适。《针灸特定穴临床实用精解》——杨朝义老师所讲的特定穴,其实是按《灵枢经》的框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等等概念。所有的穴位都可以直接和间接的用这套框架解释。
必须要提醒大家,如果单靠后面这两本书,恐怕大多数人学不会针灸。所以咱们要求先建立理论框架。理论框架能指导潜方用药,就能指导针灸。所以当你有了理论,再学看这两本书,针灸就非常简单了。如果想再深入理解,就再查《灵枢经》。
学生:同样是治法的范畴,是方剂、针灸一起学,还是先学其一呢?
淼师:首先建议不要汤剂和针灸一起学。因为这样学需要整合的东西非常多,学习难度非常大。
如果是初学者,我个人建议先学方剂。因为如果没有理论和诊断的基础,学针灸和学方剂的难度一样。用同样的精力投入到方剂,收获会更多。首先,方剂与理论的连接更加丰富、细致;其次,方剂解决的问题也更广泛、深入。
如果你已经具备了一项能力,再学另一项,其难度将取决于你所学的理论体系能否相互兼容。比如,先学的方剂。同样具备了潜方治病能力,不同理论体系,学针灸的难度就不同。假如学的是六经八纲方证,再学针灸的兼容性就差,需要重新构建理论。假如学的是脏腑学说,再学针灸就很好兼容,所学知识可以直接纳入原体系。
反之,如果你已经学了针灸,再学汤剂的难度也取决于理论体系的兼容度。汤剂的流派众多、理论也更丰富,所以直接从针灸过渡到汤剂的难度大于从汤剂过度针灸。最明显的差异是,穴位具有双向、多向的调节功效。同一个穴位,虚、实、寒、热······都能解决。这些在组方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针灸理论是不用考虑的。可见,针灸理论更简单,方药理论更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