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学脉——圆融无碍

学生:这个脉图能否直接指导临床?

淼师:脉图上面标的是当前最明显的异常,比如明显的弱、明显的强、非正常的浮、非正常的沉、力度的明显异常、位置的明显异常······脉图只表达了这些最粗浅的信息,但足以指导运用。

可以在此为基础上,展开对脉法的理解和练习。因为除了图上这些信息以外,脉中还蕴含着更多信息。先把握这些主要信息,再去逐渐理解其他信息。通过不断的训练,指下能收集到的信息会越来越多。

比如关脉应在中取,并不意味着浮取和沉取没有信息。只是二者作为兼有信息,在脉图上被忽略掉了。相比而言,主体信息更具诊断价值,能直接告诉咱们当前该治的病位和虚实。

这些兼有信息需要在临床中慢慢体会,并非听了就能理解的。需要大量时间积累和沉淀。比如,脾脉虽在正位,但力度偏强。由此即可给出诊断——脾有邪气阻滞。虽然还不够精细,但足以确定病位。只是此时浮取、沉取有可能会挖掘出更多信息。比如沉取又出现了弦细,说明脾脉的淤滞已经开始波及到深层。或者说也许脾脉淤滞就是深层淤滞所引发的。这种信息的分析能力需要理论的理解下,在临床中逐渐补全。

随着你的治疗,患者的脉象、舌象、症状都会发生变化。也许最初你对脉的变化并不理解。但是你能看懂舌象和症状的变化,就能以此揣摩脉的变化。这么日积月累的练下去,三五年小成,七八年就能登堂入室。

再比如脾脉淤滞,再通过望诊、问诊信息合参给出一个治脾的方法,运化、开散脾的淤滞。但服药后,却发现脾脉更淤滞了。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单看脉就会陷入迷惑,甚至认为药开错了。

所以诊断务必合参。比如,合参之下发现舌象、症状的明确改善,就能理解脾脉变实的原因。此时显然是在正邪相战,而且正气已经站上风。所以才会现出舌象、症状的改善,而脉象变得更实。由此自然能把握住下一步的治疗。

由此可见,学脉不能止于脉,必须把以前学的知识融汇进来。中医简单之处就在于,一旦完成了融汇就没有难点了。而难就难在融汇思维的培养。当需要融汇的时候,能否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理解呢?

所以咱们的教学更注重联系、区别、对比,还得在整体理论框架下的联系、区别、对比。如果没有整体的理论框架,这种联系就变得无所依从。无所依从的放飞思维,不容易落地生根,不容易指导实践。所以还得有一个框架,遇见案例、条文都在自己的框架内联系。只要能不断的练这个能力,我敢肯定你能学好中医。反之如果在不断的积累“何药治何病”、“何病用何药”,不断的积累各种知识,能否学成就很难说了。最终能否学成只能靠各种机缘,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