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的思维模型主要是辨证的五个关键环节“病性、病位、虚实、正邪、传变”。
病位以六经、脏腑的表达为主,卫气营血、一气周流的表达为辅。用六经表达不为了直接开方,而是为了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过程中的病情进退。理论层面的用意是给脏腑学说提供框架、结构和纵深。因为单用脏腑学说,判断病情深浅是很难的。六经正好能弥补这个短板。
而且临床治证并非都得用整体观。复杂的病用整体观,简单的病就用六经方证。三阳病和病机单纯的三阴病,都可以用方证解决。简单的问题用简单的模型,复杂的问题再用复杂的模型。如果用简单的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因为理解不了病情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原理所在,就会无力应对、或应接不暇。结果可能是治不好,也可能治到一定程度就没有进展了。而如果用复杂的思维模型处理简单问题,也是小题大做了,徒增自己的疲劳度,得不偿失。
而判断病情是简单,还是复杂,其实非常容易。最直接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脉色症信息是否共振。只要脉色症信息表达一致,无论症状表现多么严重,也是一个简单病。因为只要向外投射出来的脉色症信息一致,内在问题就很单纯。复杂病的特点正好相反,脉色症信息会表现为相互矛盾。寒、热、虚、实、痰湿、瘀血······各种问题相互错杂在一起,表现在不同的外象上。此时用方证思维就非常掣肘,用整体观思维即可。
确定病位的具体方法,五成是靠脉,五成是靠望诊和问诊。确定病性主要靠舌象,辅以望诊和问诊。能确定病性、病位,至少能治七成的病。剩下三成的病,就是那些传变复杂的病了。随着理论的不断打磨、查漏补缺,这三成病也会能逐渐得以解决。
这种诊断练习需要全面的收集信息,收集信息越全面,诊断的精度越高,所以刚开始治病的时候必然非常消耗时间,正常情况下看一个病得一两个小时。但只要这么练下去,抓主要矛盾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几年后,诊断时间就能缩短到几分钟。但必须经历由慢到快,化繁为简的过程,才算真正练成了。直接求快、求简,是练不成的。
最终形成的诊断能力其实是通过不断总结自己的案例、吸取别人的案例、反复练习中潜移默化而成的,并不能靠大量记忆知识直接获得。只有潜意识不断积累才能逐渐获得这些直观的能力。
比如,同样是无精打采、懒言少气,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是三阴证,哪个是三阳证。只需观察皮肉丰盈、皮毛润泽程度即可。岁数大、病程时长的,就会在望诊上留下明显的信息。而一个新病,则不会有那些沉积暗浊之色。理虽如此,但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大夫来说,这些判断都是潜意识自动给出的。能有这样的应答反应,就是因为平时练的足够多。这样的病人见过一百个,治过一百个,这种能力就自然具备了。
咱们做的事其实是给潜意识一个训练方向,尽量避免所学知识散乱、无序的堆砌。有了理论框架的指引,就能在这个方向上逐渐获得相应的能力。潜意识能力无比巨大,但有时又显得很低能。而表层意识很稳定,但潜力有限。这是因为表层意识是通过思维和理解来运行的,潜意识是通过整体的感受和直觉来运行的。“直觉”如果未经训练,其实是时灵时不灵的。所以单凭潜意识的直觉,有时连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训练高效的直觉靠的就是以同一个理论框架,同一个思维模型,反复的训练。这样训练出来的直觉,运行时就会自带一套规则。而没有经过训练的直觉是无规则的散乱直觉。散乱直觉给出的结论,有时咱们根本接收不到,接收到的信息也是杂乱无章的。所以咱们才提倡初学的同学先一门深入的学一个学术体系、一个思维模型。这样的学习效果远大于同时学多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