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自感耳热——梳理学成路径

学生:为什么耳朵自感发热,但手摸着不热呢?
淼师:自感发热,是阳大于阴。体表触感不热说明体表气血运行并不迅猛,换言之就是没有正邪相争。在耳朵乃至于其他局部出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很多。由于耳朵离胆经和三焦经较近,所以风郁的概率最大,寒、湿、热、甚至虫咬等原因也有可能。这些都是局部思维。

整体思维是,把握内在的病位、病性、虚实、正邪,不断地调整脏腑的平衡和通畅。如果病机单纯,脉色症信息非常统一地指向某个病位、病性,自然好解决。可是大多数人超过35岁后,内在问题不止一个。到底是哪个引发了局部症状,想诊断清楚就很难。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整体辨证和局部症治相互配合。比如此证,首先通过脉色症拟一个治本之法。只要根本问题好转,外围的问题即使不自解,处理难度也会降低,然后再局部处理。如果局部是风郁,就在三焦经和胆经上选几个穴位,通行疏泄。这一个套路用下来,有效的概率就非常大了。而且本来是来治耳朵的,你还顺便把根本的平衡问题给处理了,整体健康水平也提高了。

至于广为流传的特效方,其实是通过不断地总结,锁定症状背后的大概率病机。如果有三个大概率病机,就按这三个病机组一个相对稳妥的方子,然后老师把这个方子教给学生,学生再见到这个症状就用这个方子。如此传一代、两代、三代……最终,方子背后的原理可能就忘了。所以咱们的教学并不以追求表面疗效、追求快速疗效为目的,也不要求学生能快速看病,真正学明白了才能临床。

临床遇见的症状可以是千变万化,只需把握其背后的原理,化繁为简。咱们把所有的病最后都归于体系内的那点基本元素,诸如正气的几种虚,邪气的几种实,几种病位,剩下的只不过是这些基本元素的各种组合。如此一来,无论是多么特殊的病名,还是多么奇怪的症状,在咱们看来就是这点基本元素的组合、传变而已。无论外在再怎么变化,再怎么超出常人认知,照这个模型就能治好。

不仅咱们如此,各个流派关于疾病病因的总结,翻来覆去就那几种。尤其是从病性的角度出发,各个流派的理解相对统一。但如果从病性再联系治法,一推导就无穷无尽了。同一个病机或者同一种病性,用不同的药都能治,只要是药性相似即可。再下一步,自然会考虑“哪些药更适合哪类患者”,由此尝试和总结各种用药的细节。此时大多数病,你就可以治之有效了。

再下一步,就一定会遇到那种缠绵难愈之证。同样的方法治之有效,但总是顾此失彼、此起彼伏,很难彻底治好。当遇到这种困难的时候,就必须理解传变。这步确实有难度,因为当前同样的病机,不同的人传变方向不同。比如,有的人淤滞化热,有的人淤滞化寒,有的人淤滞化湿,有的人淤滞什么都不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是在用理论不断联系真实世界,再反馈、调整、完善理论本身。久而久之,看问题的角度就越来越多,理解和驾驭事物的能力就越来越强。比如同样是怕冷,有人饿了怕冷,有人喝水少了怕冷,有人里寒怕冷,有人气郁怕冷……直到这一步,你就开始适应中医思维了。在多角度的思维下,自然就明白为什么没有标准答案了。

再比如淤证,淤而化寒得治淤,淤而化热得治淤,淤而化湿还是得治淤……此时,对一些司空见惯的词就能理解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都不是问题了。外在表现相同的病,内在病机不同,自然得异治。外在表现不同的病,内在病机却相同,自然就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