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现在的脉法是古人用的脉法吗?
淼师:咱们常用的脏腑脉法,通常取寸口脉,即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完整的脉法其实还包括人迎、趺阳和太溪。但由于古代忌讳颇多、礼数颇多,而且病人来了,如果又脱鞋、又摸脖子,多少有点尴尬,所以最后沿用至今的就是寸口脉法。理论上人迎、寸口、扶阳、太溪一起用,所收集到的信息肯定更丰富。而实际上寸口脉法已经非常纯熟了,足以支撑起脉诊。再加上其他诊法的合参,最终形成了现在这套完善的中医诊断方式。
学生:如何学习二十八脉?
淼师:号脉的时候,不要把关注点放在“这脉叫什么名字”、“这个名字在书上怎么解释”,“这个解释对应的什么病机”······这么学脉效率会非常低。
这个问题的症结其实源自于语言表达的局限性。语言指出的方向,没法表达出脉。用语言很难表达出指下的感受,也很难表达整体。恰恰脉诊信息正是这两方面的结合,既要表达指下感觉,又要把这一个个指下的感觉编织成一个整体。这些东西都很难通过文字表达。
整个脉诊过程其实并不需要思考脉的名字。之所以命名,其实是在诊断完成后,用于记录医案的一种代称。久而久之就被总结为“二十八脉”了。所以弦、滑、迟、数······只是为了方便记录和交流。诊脉时的注意力是不放在这里的。
练习脉诊就是练直接感受。中国人骨子里就带着万物类象的文化属性。当事物现前时,就会有相应的感受。比如,看到一个异常的舌象,本能的就能感受到不舒服。看到一个正常的舌象,就不会感到难受。脉也是如此,整体号脉的时候,就会给你一种感觉。咱们练的就是这种感受,开始肯定是模模糊糊的,但随着不断的练习一定会越来越清晰。练习过程中,要把这些感受不断带入到咱们的理论体系、框架模型中去解释,不断的和理论相联系。这样练出来的脉法就能用,而且会越来越好用。
比如,脉跳慌慌张张,自然知道气血运行状态就是慌慌张张。再比如,脉又弱、又细、又小、又若隐若现,轻按找不到,重按又没了,整体感觉断断续续、含含糊糊,说明气血运行状态就是断断续续、含含糊糊的。然后再用咱们的理论去解释这个脉。哪一部的含含糊糊?涉及到什么功能?背后的原因是虚、是实、是阴、是阳······这样的解释就能带入了咱们的理论模型,诊断思路也就渐渐展开了。照着这个方向去练,脉法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