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合理使用高概率对应症象?
淼师:学医久了一定会随之培养出一个能力,瞬间捕捉到那些与内在病机对应性高的症象。但是没有绝对概率,没有绝对的事。哪怕是某个症象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有这个问题,也未必是当前需要处理的。
当前的诊治方案还需脉色症合参确定,才更为稳妥。比如舌形瘦小,指向为阴虚无疑。但当前这一步却不一定治阴虚。也许当前的主要矛盾不是阴虚,也许其他短板制约着滋阴,也许有急迫的外症需要处理······所以具体治不治,还得在合参下权衡。可见即便咱们掌握了这种百分之百对应的症象,依然得按部就班的以理御法。
现代人的思维普遍倾向于找到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学习之初这个思维惯性很难摆脱。所以咱们的教学先给大家一个相对绝对的表达,作为培养中医思维的拐杖。这个拐杖就是“平衡和通畅”。只要不断的恢复平衡和通畅,身体自愈力就会越来越强,问题就能一一修复。
而且咱们反复强调,理论一定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诊法和治法。否则这个理论,就得放弃。比如,咱们的理论是平衡和通畅,落实到诊法就是在脉色症中能明确发现失衡、失畅的信息,然后在治法中以偏治偏,最终恢复平衡和通畅。整个过程从理论出发,从实践印证,最终实现理论。如果没有脉色症的支撑,这个理论就是空谈。再比如,如果你想用量子力学解释中医,就得找到量子力学与脉色症的关系,才能指导运用。如果找不到相应的支撑,就得放弃。否则脑子会陷入无边的空转,于学习无益。
尴尬的是,咱们中医的一条腿是形而上的,没在有形的物理层面显现。可是另外一条腿又得放在物理层面。所以咱们必须完成一种整合,把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甚至无法被物理证之的东西,落实到可见层面,加以运用。
确实的很不容易。真的就像走入了一个黑森林,进去就容易迷路。咱们采取的方法论是,给个思维方式作为指南针,带大家寻找出路。因为究其一生也不可能把整片森林全部摸清楚。但通过前人做的一个个标记,总能找出一条走得通的路。每个人以不同的机缘发现不同的标记,最终走出各自的路。于是学术流派就这么诞生了。大家都在以不同角度切入,去阐述人体的规律、世界的规律。不同流派的说法看似矛盾,在咱们看来并不矛盾,只是探索路径不同而已,都是中医不可或缺的路径之一。所以咱们不在学术争论、学术对立上浪费任何精力。
初学阶段,面对流派间的差异不要在意,学哪个流派就按哪个流派的思路即可。就比如,咱们看胡老(胡希恕)的书,发现胡老把津液归类于阳,首先想的不是对错。就按胡老的思路把津液当成阳往下学,逐渐你就理解胡老了。而当你看赵老(赵绍琴)的书,就不能用胡老的方式学习。就得把津液看成阴,才能逐渐理解赵老。当你学习一气周流、脾升胃降时,就得按脾升胃降去理解,千万别拿远公对脾胃的概念去看一气周流。接下来,如果能做到整合,会发现这背后只不过是站在不同角度阐述同一个问题而已。矛盾仅存在于表面上的这些简化表达和简化模型。之所以做这种简化,是为了便于初学。切不可执着于简化模型的表意,不去深究其深意,孤芳自赏、唯我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