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见证不治”?

平台课案例:患者阴虚日久,阴虚化热。热象极为明显:嘴唇、舌头都很红。舌头满布裂纹、无苔、皮肤干、大便干、咽干、口干,舌质厚(肥厚的舌质说明郁结日久,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所以一看舌质厚就知道不好治)。细问得知患者有冠心病,冠状血管阻塞。这种情况单独清热就有可能疗效不佳,也有可能症状会先改善。虽然不能治愈,但是把这点热清掉,患者能舒服点。

脉象偏沉、细、涩、弦。“涩”代表血流不畅,有可能是津血不足造成的流动性太差而涩。“细”代表阴虚血亏日久。“弦”代表闭郁。再配上偏厚的舌质,西医都查出了冠心病,可知这个病很难治。此证热邪结于血分,热和瘀血相结,病已入少阴,累及厥阴,属难治之症。

其矛盾就在于:有瘀在堵着,热就清不彻底,清掉还会再起一波;攻瘀,又是因为阴血亏损,无攻邪资本;滋阴养血,又会加重瘀滞。打破这种僵局,并不存在绝对治法,但是可以确定大方向。第一步先把热减轻一点,为后面的治疗腾出手段。这个患者一身的热象,胸腹热痛、大便干秘、舌红无苔、鼻干口干。自觉烦热严重,但是量体温并不高。睡眠质量极差,胃口也差,小便还灼热。不是简单的葛芩连汤可以处理的,但是仍然可以加入葛芩连汤的思路。等烦热退了再想办法滋阴、活血、开结。

我开的方子是防己黄芪汤合血府逐瘀汤加瓜蒌、薤白、丹参、紫草、地丁。瓜蒌、薤白开胸闭,缓解胸腹热痛,但不治根。治根的是防己黄芪汤合血府逐瘀汤,一边滋阴一边活血。用丹参活心血、清血热。紫草、地丁凉血清热利水。要改善这一派热象造成的症状(热痛、小便热、胸腹烧热等),就需要加上凉血散热的药。虽然是治其标,但是却是缓解症状痛苦的关键。因为单靠防己黄芪汤合血府逐瘀汤治本,热一时下不去,症状也不会快速减轻。既要考虑到治本,也要考虑到减少患者的痛苦。

学生:此案病人阴虚化热严重,为何不直接治阴虚化热呢?

淼师:对症治疗的思路,只能处理简单问题。在复杂问题面前这么处理就属于局部正确,但整体错误。就本案而言,容易陷入如下误区:

见阴虚就滋阴——在气机推动力不足和邪气停留的情况下滋阴,是很难实现的。即使强行滋进去了,也会因为运化不开而停留为邪气。

见阳虚就扶阳——阴虚的前提下,扶阳就有可能伤阴。

见邪驱邪——洗涤这些邪气需要消耗能量(阳)和干净水(阴)。所以驱邪就得考虑正气的存量能够支持整个洗涤过程。

此时你会发现用哪把钥匙都打不开这个门,因为这个门是连环锁。对应式的思维、对立式思维都解不开这种局。于是短板在思维方式上,就不可能通过继续积累知识来实现补全。咱们中医的理论精髓从来不是体现在知识上的。

关键在变化,变化是无穷的。必须有一个简单的内核才能去变化无穷。再看中医的表达,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都是阴阳;再看六经,三阴里有阴阳,三阳里也有阴阳;再看一气周流“左升右降”还是阴阳。咱们永远是对阴阳理解的不断拓展和加深。

实际上,咱们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阴阳。如果认为通过标准定义就能理解阴阳,就无法入门。所有的标准、定义、概念、理论、公式都只是路标,可以帮你去了解和领悟这个世界。但如果认为这些标准就是真理,除此之外的标准都是错的,就会带来无边的困惑。这就是由对应思维带来的对立思维,由对立思维带来的烦恼。一旦对应了,阴虚就只能滋阴,不能扶阳。显然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

之所以说“阴虚要滋阴”,是因为受困于语言的表达,只能这么说。因为多数情况阴虚要滋阴,少数情况阴虚不能滋阴。少数情况的表达还包括“见风不治风”、“见湿不治湿”、“见虚不治虚”、“见实不治实”等等。但是这种表达很容易让初学者陷入迷惑。于是为了更全面的表达,咱们一边教“见啥治啥”,还得一边备注“见啥不治啥”。整体观教的就是统御矛盾的能力。

破解本案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开始常常是试探。这个试探不是瞎蒙,而是在确定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主动忽略一些局部细节,采用一些没有明显禁忌的方法。然后看患者服药后的反应。一旦测试出来松动的环节,就可以先以此入手治疗。然后再随着脉色症的变化逐步实现治疗。根本没有一个方法,一用就好。多个互相矛盾的问题纠缠在一起,治起来一定是利弊共存的。于是前期治疗,怎么用药都有问题。每次复诊都要关注上一步造成弊端。跟上变化是治疗的关键。

实际临床常常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变化。有时随着治疗的深入,一些隐藏的问题会浮现出来,治疗过程就会慢。有时看似很复杂的问题,但很快就一一解决了。咱们做不到提前运筹帷幄、算无一错,但只要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控这些变化,随之应对,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