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多角度——无畏复杂证

学生: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哪个更符合人体的真相?

淼师:六经思维和脏腑思维是以不同切入点看待人体的生命循环,仅仅是视角不同。就像审视一个人,可以近看,可以远看;可以放在小格局里看,可以放在大格局里看······站在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这种不同的视角,反应到具体运用上,其实就是思维方式。所以咱们常说“谁对谁错不重要,找到合适的思路最重要”。对与错不过是不同视角得出的结论而已。关键是能够熟练的驾驭这些思路。为了驾驭这些思路,就必须对一些概念进行狭义的界定。把这些狭义的界定有序的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理论框架。当你能用这些理论去解构问题,说明你的方法论已经成型了。只是刚开始的时候,实践和理论会有一些细节上的出入。弥合这些出入,靠的就是经验。此时你会发现理论上能治所有的病。但实际上,遇到复杂之证只能发挥七成的功力,剩下三成需要经验的积累。比如,你第一次治复杂病时,用药时必然会非常谨慎。七成问题都可以轻松应对,剩下三成问题理论上没问题,但实际上会对结果有所忌惮。所以剩下三成问题,就只能逐渐摸索。直到治了一百个这样的病人后,你必然能总结出某些关键药、关键信息的细微差别。于是治一百零一人的时候,你就不用再摸索用量,而直接用此经验,把药量用到位,此时就能发挥出百分之百的功力了。

品味一下整个学习过程,有多少是可以单凭靠记忆搞定的?有多少是可以单凭理解搞定的?有多少必须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搞定?记忆、理解、练习,三者缺一不可。缺一个就构建不起来可实用的体系。初学者学习医案,建议用原方医案。而练习思维,建议用条文练习。这样练习,容易入门。入门以后,就可以开始博览众家、融会贯通了。

学生:复杂之证,如何确定入手点?

淼师:对于复杂的病,最麻烦的是从哪入手。其实一旦确定为“复杂之证”就意味着很多问题共存。这种情况,只要没有明显的主证,其实从哪入手都可以。但不同的入手点决定了不同后续方案。所以关键是要有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这对于初学者确实有难度,因为初学者的思维更倾向于“一把钥匙解一把锁”。比如,常见的思维更倾向于“这个病用什么方子对证”。而真正登堂入室的大夫思维会逐渐转变。他们会逐渐明白,复杂之证无论怎么治,后续都有麻烦需要继续解决。只是不同的治法,会使得后续的麻烦有所不同。

比如,太阳太阴同时得了寒证,此时如果只解太阳的寒,有可能解得掉,也有可能解不掉。但老手对这两种情况都有心理准备,都准备了相应的预案。反之如果是新手,症状一去就会觉得万事大吉,不会继续思考太阴寒的问题。症状去不掉,就会怀疑方子开错了。再比如,有的病,方子开对了,也不会很快见效。可能得很长时间才能积累出病人看得见的效果。老手知道此时考验的不是技术,而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