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配伍——理御归经

学生:半夏厚朴汤中有了半夏这种强力祛痰药为何还要用厚朴呢?

淼师:厚朴速度慢,半夏速度快,此法蕴含了快慢、强弱配合之意。缓证就得用缓药,急证就得用猛药。缓药力弱,但常常持久有效;猛药力强,但常常后劲不足。当病邪顽固难除时,用猛药往往后劲不足,用缓药又力量不够。此时就是二者相互配合的时候了。再配上生姜人参甘草这些药,药力就往中土走。如果配上前胡、杏仁、柴胡、枳实呢?这就是灵活加减的变化组合。

生长收藏一个循环,藏的最里其实不是脏腑,而是奇经八脉。气血从最里一层层往外,最终支持最外层的功能(比如体表、四肢,末端、九窍),再一层层的回到最里头,完成一次升降出入循环。邪气藏到哪个阶段受阻就在哪个阶段发病。藏到中土受阻,就在中土发病。藏到哪一脏腑受阻,就在哪一脏腑发病。整个升降循环不通,要么造成升不起来,要么造成降不下去。没有什么绝对的事,当你看到一个球的时候,球面上每一个点都可以是中心,每一个点又都不是绝对的中心。绝对的中心只有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球心。所以学中医关键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核心思维。那些表面知识,即便老师直接给你,是不是还有各种误解、各种不理解呢?

无论哪一味药,要想做到深刻理解,都不容易。只靠实践不够,只靠理论也不够,必须两者相互结合。先理论后实践的学习,才能做到“在有效中积累经验,在无效中总结教训”。

咱们教的是理论方面:把药放在方子里学,把方子放在条文学,把条文放在框架里学。理解一味药,得先理解性味功效。以此作为基础,再理解症治。一旦脱离了性味功效,直接谈症治就是舍本逐末。所有药与症直接对应的表达,前提都是假设听者已经充分了解了药的性味功效。

日本的汉方越过了药的性味功效,直接用药来对症状。看似严谨,实则死板。结果是在新冠面前束手无策。因为没有能直接对应新冠的方子。而咱们既能研制出肺炎一号、二号等广谱剂,又能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遣方用药,灵活应对各种不同情况的新冠病例。由此说明对于中医来说,理论是多么重要。

学生:学药是不是首重归经?

淼师:归经学说源自于药的属性与脏腑功能的契合。比如,疏风药与肝的升发、疏泄功能相契合,所以诸如防风、羌活、独活这些疏风药,都或多或少的有入肝的倾向。

注意这个逻辑表述,并不是先有了归经学说,再以此指导用药。恰恰相反,是因为发现了药的某些属性合于脏腑功能,以此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了归经学说。凡是核心一定具有应对千变万化而用之效验的特点。而归经学说只是对某些属性的归类,无法直接应用,但可以帮咱们梳理思路。所以咱们讲药的时候只是把归经学说作为一个辅助的工具,不以此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