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问肝木——传承真谛

学生:如果把阴分为血、津液、肾水,那么肝阴虚就包括肝血虚、肝的津液虚、肝的肾水虚。肝血虚好理解,但怎么理解肝的津液虚和肝的肾水虚呢?

淼师:根据咱们对阴的定义,确实可以这么解释。但一定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述,而是要结合肝的功能去理解。比如肝阴虚:

肝血虚——血养肝的功能受损。

肝的津液虚——浅层津液润养全身,肝也不例外。浅层津液不足,自然也会影响到肝的功能。

肝的肾水虚——深层的肾水不养肝。可以是肾水本身不足供养,也可以是肾水内陷不得外达供养。

之所以会出现思维上的困惑,是因为试图直接在文字概念上硬解,没能与人体功能相连接。从某种角度上说,中医的功力就体现在把“固定的知识”、“固定的框架”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上。这个只能通过反复练习获得。

知识只有彼此连接,才能成为体系。体系只有与天地自然相连接才能成为能力。但是通常情况下,学过的知识如果不主动连接,是不会形成体系的。只有潜意识极具天赋的人,才有可能自行实现知识的连接与系统的整合。大多数人需要主动的练习才能完成这种连接和整合。最终生硬的知识与生动的自然界之间达成了默契,因为这种默契,所学的知识才成为了你的能力。

连接整合的过程每个人都不一样,你可以这么连接,我可以那么连接。于是在数次连接后,形成的体系也略有不同,衍生出的能力也各有偏重,最终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自然就大相径庭了。虽然表达不同,背后的核心却是相同的。这就是流派之间的表面差异和深层统一。学生:肾水闭郁不生肝木会现出哪些症象?淼师:每一个病机,表现在不同人身上都各不相同。要解读病机还得依靠万物类象思维。所以此证的外在症象无法完整罗列。略举几例,帮助大家透过症象,体会内在病机。比如:

脉——尺脉郁象,诸如滑大、浮大、颗粒感等等。肝脉本应比尺脉的力度大、位置高,现在差距不明显了,就是水不生木了。

色——舌象淤色、暗紫,舌根厚、垢、有黑点。

症——腹痛

无论哪个病机都是个类象,表达出来真的是千变万化。去学千变万化,就学不完了。所以要先试着把握更深层的根本规律,然后再拿这个规律去推演、练习。练习不到的,再通过医案和临床补充。即便这样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症状。但如此训练后,你将获得一种无限推演的能力。于是当你面对没见过的症象时,依然能够理解和应对。中医是全科,一定会遇见没见过的症象。应对这些所谓的疑难杂症,才是咱们反复练习的终极目的。

症象可以千变万化,但一定不离其宗。于是“肾水闭郁不生肝木”可以表现为肾的邪象,也可以表现为肝的虚象,也可以表现为相互叠加之象,肾脉和肝脉可以是同一种象,也可以是不同之象······万物类象是变化无穷的。可见直接学“什么脉代表什么病”是学不会的。学脉得知道脉背后的气血情况,然后用失衡和失畅去解释内在病机和病位。

而且从一个症象中做出的解释一定是多线索的,只有通过多症象合参找到能够共振的线索,才能实现诊断。千万不要把单一症象对应为绝对解释。中医一旦学成绝对解释,临床就会出现绝对治法。用绝对治法治病,就会发现时灵时不灵。如果不灵时,能反思自己的体系,尚可回头再学。如果还不能反思自己,直接归结于某个学说不行,就再也学不会了。

所以咱们中医真正传承的是什么?传承的是这套思维模式、价值观,其次才是那些知识、治法、诊法,那些见之于文字的理论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