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凉血真意——答血毒之疑

学生:凉血药会不会寒凉碍脾?

淼师:对于脾阳虚的人,用了凉血药不会碍脾。而如果这味寒凉药入气分,就容易伤到脾阳了。

诸如,丹皮、紫草、地丁、地榆······这些单纯的凉血药,其本身的寒凉性并不强。它们处理血热的原理显然不是寒凉折热。很多血热兼有脏寒的案例,都会用到这些凉血药。

凉血药为何能用在脏寒证上呢?到底“凉血”是在治什么?实际上凉血是通过活血实现的。五脏的温养需要血液,而血液的温养就来自于血中之热。当这些本该温养全身的血中之热结于血脉,就成了血热。所以血热的本质是热结。于是治血热在于通行血脉,而不能寒凉直折。如果理解成血脉热,需要降温,那就误解了凉血法的本意。温养血脉和脏腑是“血热”的本职工作,如果本职工作干不好,就会化为热邪、热毒。

学生:化为热邪好理解,为何加个毒呢?

淼师:热邪一定会跟血脉中的垃圾相结。无论是痰湿,还是瘀血,与热邪相结后就成了血毒。显然,当热邪藏在这些垃圾中成为血毒的时候,就不太好处理了。藏起来的热邪用寒凉清热法,永远清不完。而用凉血活血法就可以把毒带出去,把热通出去。带出去的毒可以随毛孔、大小便排出,通出去的热可以温养血脉、脏腑。脏腑得热之温煦,得血之滋养,又可以温化水谷、运化生成气血津液。一身之生长收藏就能恢复良性循环了。所以血毒贵在通行,不在消灭。因为正与邪是一体两面的东西,血与毒也是如此,消灭邪就是消灭血,就是在消灭元气。

比如,一个阳虚化生血毒的斑疹,阳气不但不能消磨水谷精微、生化气血津液,还停于血中,化生血毒,发为斑疹。此时如果想用凉药消灭热,就是在消灭脏腑的阳气。也许表面上斑疹会随之收敛,但实际上,热毒一点都没减少,只是收敛入里而已。表面上缓解了症状,实际上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局面。

这种情况必须用到凉血活血法,让热改邪归正、温煦全身,同时把血毒带出来。如果排毒途径是大小便还好,但有些人就是容易在皮肤排毒,问题随之而来。站在患者角度,能看到的就是外在症状,所以斑疹增多一定会被认为是病情加剧。这个认知差异,使得多少能治的病治不了?所以治这种病,要花很大精力给患者做认知建设和心理建设,否则坚持不下去。

借此机会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热是如何通过经脉输布全身的?如何循经脉、循脏腑的?脏腑之间是如何传递的?这些问题梳理清楚了,临床遇见相应的问题就能轻松驾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