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脉象虚大——关注决定能力

学生:脉象虚大而数是否为阴虚?

淼师:这么说没问题,只是具体用的时候要确定阴虚的种类。阴的性质除了有形的水,还包括无形的制约力、收摄力……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达。所以同样是阴虚,到底是有形的津液、血液、肾水不足,还是无形的各种收藏力,需要进一步的去分析。分析了阴,还要分析阳;分析了虚,还要分析实;分析了病性,还得分析病位……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分析结果,确定相应的治法。

脉是象,得从象上解。比如“脉的散大”,肯定代表气血的收摄力不足。如果“散大”在两关,可以考虑乌梅、白芍,但千万不要直接对应。这种”用药来对应脉象”的表达,只是为了辅助理解这个象,绝不能生搬硬套的直接用。所有药脉、药症、脉症的对应表达,都是为了辅助理解那个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的“类象”。一定要把这些散装知识纳入到整体框架内,融会贯通的去运用。同样的表达还有很多,可以随便举例:心脉散——龙骨、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肺脉散——杏仁、五味子、白芍……

如果根源的阴虚了,只收敛还不行,还得滋阴、养血。如果是养血,也不是用了哪味药就把血补上了,而是需要不断的恢复脾统血、脾生血的功能。如果患者的脾功能问题不大,只是暂时的功能性损伤,就好治。如果脾生血的机能差了,就难治。学生:根源血虚之证常常久治不愈,到底恢复到什么程度才算治好了?淼师:脉色症同时改善,才是整体的改善。如果再能伴随着五常(饮食、睡眠、二便、精力、情绪)的改善,就是整体的稳定改善。如果那些暗沉的面色、唇色也有所改善,说明潜藏的遗留问题也在改善。

判断病愈的诊断核心非常简单。脉象、舌象、面象、唇象、身象……所有象都是以均匀柔和为贵。不均匀、不柔和就是病象。这么理解脉象就没那么复杂:均匀——代表各个脏腑之间能够沟通。虚的能去平衡实,实的能去平衡虚。气血通畅,虚实之间相互平衡,才会均匀。气血不通,有的地方堵虚了,有的地方堵实了,就不会均匀。柔和——代表充实。有充实的能力才会轻松驾驭,轻松才能表现出柔和之象。无论是脉色的柔和、面象的柔和,还是性情的柔和,都表明其内在的饱满。所以才有“脉缓为胃气”之说。这个“缓”就是柔和之意,并非缓慢无力。

柔和代表从容不迫、有后劲。干活有后劲自然能够从容不迫。如果干活需要拼尽全力,就两种情况:一种是正虚,人没劲,不拼干不动;一种是邪实,活太重,不拼也干不动。

一般的规律是有邪更容易现出实脉,有虚更容易现出虚脉。但一般规律不是绝对规律。否则有些虚损证也就不会现出实脉了。当正气刚开始虚的时候,更容易现出虚脉。虚到某个程度,反而会现出实脉。这就是物极必反。

换个角度理解也可以。刚开始虚,邪气不重,所以独显虚象。随着正气越来越虚,邪气必然越来越重,脉象就越来越实。这是一体多面的事,从哪个角度解释都不算错。但要知道背后的原理是一致的,就是由健康到不太健康,再到很不健康的变化过程。治疗这种病其实就是将这个过程一步步逆化过来。

一定要去重视这个过程,不能总盯着结果。不能总盯着“这个病用什么药治”、“这个脉代表什么病”、“这几个症状加一起是什么方子”……只盯着结果就培养不出治这种病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过程思维,就无法全面理解变化。当虚损证的脉象由实变虚的时候,就不知道到底是治好了,还是治坏了。

久虚久损证一定要在变化中求。养成这种思路,从整体去看、从过程去看,有很多问题就解决了。比如,发现舌苔刚下去,又起来一波。单看这个结果,就会怀疑是不是治错了。但从整体看、从传变看、从过程看,就能发现很多有用的迹象。比如,发现后起来的舌苔比上一波更散,就说明治疗方向没问题。再比如,后起的舌苔退的速度明显快了,前一波几天才退下去,这一波半天就没了,也说明你的治疗方向没问题。

当你的关注点是整体、是过程,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关注点始终在当前的判断正误,那么上述变化每遇见一个,就得解决一个新问题。治疗过程中,新问题层出不穷,没有过程思维,如何应对?临床中很多情况都是第一次面对的,没有整体思维,如何应对?千变万化的问题,如果以知识的形式一个一个的学,永远也学不完。没有分析思路,只关注结果、标准、正误,就只能教一个会一个,没教过的就不会。你的关注点是什么,就能获得什么样的能力,最终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