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何以越滋越渴?

学生:临床中用桂枝汤加生地、麦冬时,为何会出现口渴呢?
淼师:这个问题分两个方向思考:

1. 《伤寒论》中酒客病的思路。酒客者有湿热,桂枝汤的甘温之性会增加湿热,于是就有可能现出渴症。此时,应治湿热,无论是辛散法、凉散法,还是寒燥法······具体用何法治湿热,随证选择。注意体会,一个问题背后所能引出的几种可能性。《伤寒论》中那些没给出方子的条文,经常是这种情况。比如,如果条文讲的是某一个证,就给出相应的方子;如果条文讲的是一类证,背后包含了多个证,就给出一个思路,并未一一给出方子。

 2. 麦冬、地黄这种补药,具有向内固敛阴的力量,容易造成淤滞不化,继而引起津液不得奉送。桂枝汤中姜枣草的组合,就是用生姜疏导、开散津液的力量,反佐甘草、大枣滋补的津液。现在加上麦冬、生地,生姜的开散力显然不够。于是此方就不再治太阳病,而是治太阴病。通过恢复太阴的运化力来达到滋阴至太阴和少阴层面的目的。

由此引出关于补津液的问题:“三阳的津液、太阴的津液、少阴的津液(肾水)有何不同之处?”其实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各自使用津液的方式。三阴的阳弱于三阳的阳,相应的由阳衍生出来的推动力、热力、燥力、疏泄力都弱,以至于使用津液的能力也弱。由此不难推断,当滋补之力过甚,而使用津液的能力跟不上的时候,就容易引起淤滞。

学习滋阴法,需要反复查药书,了解药效。再结合条文、案例,理解其在条文、案例中所起的作用。久而久之治法体系就逐渐构建起来了。比如,如果肺的津液不足,就能想到麦冬、百合;脾的津液不足,就能想到山药、黄精;肾水不足,就能想到地黄······还有一些作用于多经滋补的滋阴药,比如:

石斛——石斛既入太阴,也入少阴。按脏腑分可以入脾、肺、心、胃、肾,并且不滞。石斛是最好用的滋阴药,缺点是太贵。

西洋参——一般阴虚兼气虚的患者才会用到西洋参。西洋参固摄津液的力量本不如黄精、地黄,但它可以作用在阳转化为阴这个环节。当人体运化阴的能力足够的时候,地黄和黄精可以存阴,就像是用水缸存水的过程,属于有形层面的存水。西洋参是能入三阴的气分药,就像打开水龙头的过程,属于气分层面的存水。西洋参的力量还未形成有形的积累,但形成了气分的势。所以当需要滋阴,又忌惮患者形成淤滞的时候,咱们最常用的是西洋参配北沙参的组合。

平时领悟万物的时候,多用阴阳观和整体观思考。一个角度考虑不清楚,就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就是阴阳观。一个点考虑不清楚的时候,就用所有的点一起考虑,就是整体观。把领悟到的知识,放到整体框架内打磨,就形成了实实在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