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迟脉什么感觉?
淼师:迟脉用概念描述,就是跳得慢。可是由“慢”这个字还不足以表达“迟脉”。咱们号脉收集的是直观感受,并非文字概念。通过感受的类象可以理解内在气血分布的状况。结合类象理解“迟脉”给人的感受就是,负重前行,又累又慢。想象咱们自己背着三十公斤的重物,还顶着风走的那种感觉。相对而言“缓脉”虽然也是慢,但是没有“迟脉”的沉重、艰难之感。大家号脉多用感觉,少用概念。任何一个脉号上去之后,一定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先用本能品一品那个直观的感受,再翻译成概念。这么练几年下来,就可以把这种直观的感受,翻译成患者内在气机的状态了。而且这种反应是自动的。举个例子,昨天有一个学生,开始浑身疼。自己吃了点解表的药,不疼了,改汗出了。这种情况下,我给号了一下脉,发现有这样几种感觉,借此机会给大家描述一下:
脉沉——非常沉,得把血管按到最里头,才能摸到脉跳。
脉弱——一种绵软无力之感。
脉弦——弦本来是一股紧绷感。他这个脉还弱,组合起来是一种软绵绵的紧绷感。
脉细——血管的流量也不太充盈。
可以想象一下这种感觉,又沉又绵软无力,无力里面还带着一股绷着的紧,血管内流量还不够。然后试着把这种感觉翻译成内在气机。当然用语言表达出来还是概念,和实际感受还是有所差距。
比喻一下这种内在气机状态就是,没力气干活,趴在那站不起来,勉强慢慢的往前爬,身上还被捆绑着。当你把脉的类象,直接翻译成气机,就是这么运行的。脉象的感觉就是气机运行的状态。有了这层理解,大致的方向就出来了。没劲给加点劲,站不起来帮他站起来,绑着给松松绑。咱们中医用的就是这种直观的思维,非常朴素。只是表达出来,不得不翻译成文字概念。翻译成文字概念后,就显得尖酸晦涩、高深玄奥了。其实运用的时候,没有什么高深的。
品一品,当你这样理解脉的时候,再去结合望诊、问诊,是不是合参起来就变得很容易了。于是再望诊,发现他的舌质肥厚,人却很瘦,就知道为什么脉象的感觉是捆着手脚的无力爬行了。舌质代表的淤滞困住了瘦弱身体代表的正虚。
再看细节,患者多年怕冷,平素体质是阳虚。但阳虚日久,阴也随之不足了。阴分的有形损伤在舌苔上表现出剥苔的象。同时阳虚本应出现的淡色舌,被浮红色舌代替。说明有淤热,可能是阴虚所化,也可能是邪气淤滞所化。苔白而厚,说明有痰湿和气机的淤滞。
再看主诉是“外感解表后出汗”,这是一个新病。其与舌质肥厚、剥苔是弱相关性的。这些都不是新病的象,而是久病形成的。于是要确定出汗的病机,还得问出汗的规律:
因为根本有阳虚,就从阳虚开始问。如果出汗是阳虚造成的表气不固,那么受凉后,出汗就会加重。外在表现并不是一边受凉,一边出汗。而是受凉后,缓和过来就出汗。之前受的寒会在此时发出来,就表现为出汗。比如,感觉到冷,一泡脚就出汗。询问之下,他虽然怕冷,但是受凉取暖后,不出汗。于是当前的汗出就不是阳虚直接造成的。
继续追问阴虚,发现平时出汗稍多,睡觉时盗汗严重。平时出汗稍多指向性不强,有可能是痰湿化热出汗,有可能是湿热出汗,有可能是气机闭郁化热出汗,还有可能是湿证的排湿。但是盗汗的指向性就非常明显了,再加上体瘦、脉细的那几个阴虚象,出汗的主因就阴虚了。
于是用了一个固阴敛汗、兼疏风散热、兼益气化痰的方法,暂时处理一下汗症。后续再随证调理根本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