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合参项”——领悟“发力点”

学生:脉象两寸力度弱,位置偏沉、浮取没有。关和尺却带着浮象,力度也比寸强。这种脉象如何治疗?

淼师:脉象解读的是“象”。从追查这个象背后的病机,到筛选不同的可能性,最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整个过程经历了数次加工。所以直接通过脉象确定治法,中间缺少了很多重要信息和诊断环节。要得到一个可靠的结论,不可单项独断,必须合参。咱们的诊断中一半靠脉,另一半还得靠望诊和闻诊。

脉象最善于表达的信息就两点:1.整体2.在整体之下的虚实分布。有了这两个信息的支撑,后续的辨证就有了一个极其明确的线索。捋着这个整体线索,再用望诊和问诊去印证整体中的每一个局部。印证成功了,即可确诊;印证失败了,再印证其他线索。最终实现的诊断一定是兼具整体和局部的,一定是同时分析了“病位、病性、虚实、正邪、传变”的。

讲课的时候,确实会时而单论脉,时而单论舌象,时而单论症状,时而单论方子······但那是因为语言所限,每次只能表达一件事,没法同时从多个角度同时切入。但大家一定要自行在脑海中构建能够容纳这些内容的框架。这样你学的内容才有处安放,临床用的时候,才拿得出来。

那么此脉能提供给咱们什么整体线索呢?两寸脉本应相对浮大,现在却浮取没有。而关和尺却带着浮象,且力度更强。原有的路线是尺关寸依次增强。如果这条路不通畅,寸脉就强不起来,现出虚象。而关尺脉被阻滞所迫,现出实脉。阻滞在内逼迫,脉就大;向外逼迫,脉就浮。做出这个判断后,就得马上找其他信息进行印证。印证的同时,找到阻滞的原因。是因为正气不足,还是因为邪气过剩,是正气的阴不足,还是阳不足,阴的哪个分支,阳的哪个分支,邪气的哪个分支······于是病位、病性、虚实、正邪就分析清楚了,当前这一步的诊断结果就出来了。再一步步的把控好传变,这个病就能治了。

学生:有了脉象的初步线索,如何进一步印证?

淼师:每一种正气不足、每一种邪气过剩,表现出来的象都有一定规律。有些规律表现出来的概率大,有些规律表现出来的概率小。先印证概率大的,能自洽即可确诊。不能自洽,再印证概率小的。不断的用理论解释这些规律,使之自洽于不同的案例上,诊断能力必将提升。显然,这种能力不可能一学就会。因为临证没有“绝对对应”,永远是“相对对应”。概率大的和概率小的可能性同时存在。

比如本案,如果没有明显的影响到五种生命常态(饮食、二便、精力、睡眠、情绪),那么严重的三阴病就可以大概率排除了。但仅仅是大概率,不是绝对,一定会有例外。有例外怎么办?咱们给出的方法就是合参。一定不要放过任何不能自洽的信息。不断的从整体和局部相互切换着理解这些信息,才能实现所有信息相互印证、相互自洽的合参诊断。

学生:确实没有明显的五常症状。

淼师:这说明脉象表达的内在气机失衡尚不足以影响五常。此时再去参照一下舌象、面象、手象。如果没有明显的寒湿淤浊之色,基本就排除了严重的三阴证。相应的治法就无需大攻、大伐、大补、大泻,只需调其气机的生长出入即可。

一定要完整的收集信息,进行完整的诊断。千万不要只盯着结论,忽略了思维推导过程。深刻的理解每一步推导,才能练出真功夫。临证表现就是能知道自己需要收集什么信息,能跟上变化。学生:没有明显症状如何追查?淼师:五常没有明显症状,乍一看一切正常,但每个环节诸个细问,肯定能发现端倪。这就体现了一位医者的收集信息能力。

比如,“大便正常”背后就可能隐藏着信息。本质上“大便正常”不应该是一个患者的信息表述,而应是一个医者的诊断结论。只有完整的细问大便情况,才能得出判断。比如,通畅程度、干燥程度、成形与否、成形后的形状(条状、球状)······这些信息背后都指示着内在的情况,需要医者理解整合。

再比如饮食习惯,如果某位患者总是习惯吃得非常饱,就能知道他的脾胃长期处于消耗状态。由此可知患者,要么已经脾虚,要么将来会脾虚。再比如,某位患者吃得比较少,此时就得追问到底是个人习惯,还是吃多了腹胀。这种有目的的问题,背后都带着你的判断。吃饱了就腹胀,说明脾的运化力不足。

再比如问渴感,直接问患者“口渴吗?”。这个问法常常收集不到有效信息。因为人受外界信息干扰,本然的神志常常被遮蔽。所以患者提供的信息不能直接用,还需参照患者所处的环境,通过理论体系再次分析。比如,患者说口渴,这个信息就不能直接用。还得追问,他是平时就不喝水的口渴,还是常饮而不解渴的口渴。如果是因为工作环境或生活习惯造成的不喝水而口渴,就知道他的身体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此时表现出来的津液不足,是生生渴出来的。而另一个人坐办公室,没事就喝水,还总口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是真阴虚,还是阴的转化有问题,或是津液转化问题······还需细细追问。所以大家绝不能拿到一个信息,就直接给结论。那么练习,真的走不深,走不完整。那么临证,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比如问小便,一定得以饮水情况为前提来判断。喝水少的人,小便黄就正常。此时如果把“小便黄”诊断为病,一定出偏差。同样是小便黄,一个喝水多的病人和一个不喝水的病人,绝对是天差地别。

再比如本案脉象的讨论,对于一个脉象异常的患者来说,五常中一定能追查到有效信息,绝不是“正常”二字能够掩盖的。这种收集信息能力无法从书本上获得,一定得训练。无论是临床训练,还是自行推演训练,都能获得。没有做这样的训练和整合,学到的就只能是无法用的知识,不会是能用的能力。

症状表现是无穷无尽的,诊断讲解也是无法穷尽的。所以讲解永远只能是举例,给出方法、给出提示,用以启发思维。现有条件也无法实现“师带徒”,带着大家训练。所以只有给出学成路径,待有缘人来走。就像是去拉萨,老师没法带大家去,只能给张地图,告诉大家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惊喜,如何应对······但路还得自己走。我希望大家能够逐渐体会到学习“整体观”所需的发力点在哪儿,练习方向在哪儿。只要体会到了,坚持练下去,就一定能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