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学习五脏五腑?
淼师:从自字面上看,这是一个脏腑学说的问题。但是脏腑学说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系统问题,需要一整套教材来讲解。而每次答疑只能针对局部点来展开,作为整套教材的补充解答。整体观重方法论,需要先构建理论框架,再去以理御法。所以这个问题无论是问学习方法,还是问理论,还是诊法、治法,都难以得到有效的回答。有效的讲解一定是有针对性的,适合此人当前阶段一种解释。每个人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考方式都不同,需要的解答方式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问“心火怎么治”,初学者有这样的疑问,学了10年的学生仍然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是初学者和临床学生的疑问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同一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回答。即使给出一个标准的回答,不同人的理解起来也不尽相同。所以本质上,想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解答,必须自己找。老师要做的其实是给出查找方法。所以咱们才始终强调“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答案的过程”。咱们锻炼的也正是得到答案的能力。你会发现学医之初理解的是“六经、脏腑、阴阳、五行”,学医多年理解的还是“六经、脏腑、阴阳、五行”。区别只在于对这些基本元素的理解在不断深入。终究没有一个终极答案能够直接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医教学的困难。
真正有效的回答一定是每一个人都不一样的。有的人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有的人学习方法本身就不适合学习整体观;有的人性格不支持……随之而来的结果是,给出的解答并不是每个学生心中想要的解答。于是学习需求和教学供给没能达成一致。这也是一些学生无法坚持继续学习的原因之一。
比如,有些学生就想学糖尿病怎么治,但中医是无法这样学的。中医不是按照西医的病名直接确定治法的。中医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为了适应这套方法论,还得建立一套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但是更多的人没有耐心从源头学起,更愿意直接学方子、学针法。这又是学习中医的困境所在。
这位同学问的脏腑问题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系统论问题。无法简化为一个简单的、标准的、正确的定义。脏腑学说讲的就是一个系统论的相互作用关系。即使明白了系统内所有点,也无法运用。必须理解每个点的之间的作用关系。整体中这么多关系,如何做标准定义呢?尚且无法做标准定义,又谈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呢?
咱们的方法就是通过多角度的讲解、启发和引导,帮助大家构建理论框架。某次讲“木生火”,某次讲“肝生心”,某次讲“肝木生心火”,某次又讲“肝阴生心阴”,某次又讲“肝阴和心阳的关系”,某次又讲“肝阳和心阴的关系”……虽然表述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通过不断的联系、思考、训练,就能逐渐领悟出这些作用关系内在的规律。直到这些规律彼此圆融,形成整体框架,就可以从容的应对临床了。然后再通过治疗的反馈,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整体框架。
随着你对脏腑关系的不断领悟,就能明白什么是“见症不治症,见证不治证”了。比如遇到一位患者,症现心慌、心悸、乏力、心烦、怕冷,明显是心阳不足。但此时并不意味着当前这一步就得扶心阳。如果你能宏观、动态的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很多情况需要先从根源入手,才能最终实现心阳的提升。这个根源或是某一脏腑、或多个脏腑、或正虚、或邪实、或心气虚、或心火虚……需要整体的、有序的梳理出来,继而给出相应的治法。然后再不断的根据脉色症变化,确定每一步的治疗重点。如果心阳虚背后是一个整体关系问题,就必须通过整体的不断改善,才能最终恢复心阳这个局部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医之所以能够处理那些疑难杂症,靠的不是标准的局部定义,而是灵活的宏观调控。
所以咱们始终强调,练习加强的是跟上变化,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随证能力。既然练习的是随证,在理论、诊法和治法上,就一定得给出一套能够走通的路。咱们教的就是这套能够走通的路。表现到临床治病就是这条路能治好病。
所以如果想不通脏腑学说,或者脏腑学说运用于临床不好用,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还是方法论的问题,还是练习不足的问题。要针对性的解决,如果是练习不足的问题,咱们无论如何都无法从积累知识上解决的。如果是知识面不够,咱们怎么联系都解决不了。这个道理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定有一个回答方式能帮到他,但是我不知道,除非这个学生我一直在我身边。师带徒,我才能给出最适合于他发展的答案,但是这个前提条件不在。所以只能做这种泛泛的回答。这种回答有用吗?如果只讲一次,确实没什么用。可是讲几年就有用了。这就是洗脑的过程。把原有的思维方式,洗成适合学习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学习整体观中医大概需要经历以下过程:
第一步——先构建完整的知识储备。没有知识储备,后面也无法展开。储备知识也是最简单的一步。虽然中医向外拓展无穷无尽,但是核心知识没多少。这些知识构建完了,肯定不会用,就得就进入第二步学习。
第二步——理解这些知识。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就是将这些知识不断的彼此连接。不断地区别、联系、加深认识。这种认识是无穷无尽的。比如,脏腑学说,每个脏腑分阴阳,阴分几种,阳分几种,阴阳之间能够交互,单个脏腑之间的阴阳交互,整体脏腑之间的阴阳交互……这些都梳理下来,思考量就比知识量翻倍无数了。理论上这种交互的连接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做不到把每一步的连接都梳理一遍,临床中却会遇见。遇见怎么办?就是第三步的学习。
第三步——学会用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当你遇见某个困难的时候,无论是自己想通的,还是查阅资料想通的,还是老师讲通的,都不是新知识,也不是新的思维方式。都是原有东西的灵活组合而已。通过不断地练习,终有一天你会养成整体观的思维惯性。再没见过的病、没思考过的问题,也能马上有分析思路。并且你的分析合于理法,理法后面还跟着诊法和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