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关于人参运用(东北参、高丽参,非伤寒论中的人参),讲的最透的是远公。我再补充一些使用经验。

人参吸收天地之气,聚之成形,故能真正补益气。除人参之外的其它补气药材,说的更准确其实是调取气、调动气到某方、某藏腑,取出存货。如黄芪补气,其实是从下元调取元气到中焦和上焦(用以巩固补强,间接攻邪)。故下元极亏之人,使用黄芪过度会令下元更虚。这时人参当然是最好的选择。据经验,十年移山参已有明确效力(在山间野岭人工种植)。

人参是益气药,气分药。所以气虚者最佳。如果气虚证是由邪气阻滞造成的气机不畅而现出的郁滞成虚证,用人参就不对了。这时,补固之力会更郁,造成气郁化热。俗称上火。因为此时的根本原因非本元气亏,而是郁滞。

如果是又虚又滞呢?这种情况最麻烦。可能虚证先改善,然后化郁热。也可能上来直接化郁,补虚效果见效缓慢。完全要凭诊断决定虚证严重,还是郁滞证严重。哪重先治哪。解郁滞用攻泻,治虚用补。次序错了,药对证也不行。伤寒论条文反复提及次序,比如汗、下之先后。用人参必重视攻补之先后。 

  • 用法1:中量短煮(10克以下)

短煮,更容易更快的发挥益气补气的作用。用于治疗心肺脾气虚为本之病。另一角度看,这种用法,用错也最容易上火。

  • 用法2:小量生吃(2-5克)。

也主要在益气。没煮提过,单靠胃液慢慢吸收,所以慢。治气分亏损也偏于中上焦心肺脾。因为生药入胃,药力慢起,是缓慢补气的一个用法。相对用法1,更不容易上火。法2适合范围是:即需要补气,又担心补的郁火。(比如,补气是为辅助攻湿,用量大了反而让气机不化,郁而生热)。

  • 用法3:大量用(30–100克)煎汤。

土豪专用平民不荐。人参量大时,入里补肾,重补里虚的力量就出来了。治脱症时也是取的这种力量。量少了不易入里。补五藏之气。固本强根之法。

  • 用法4:人参配五味子黄芪。

要发挥用法3的功效,却又得为病人省钱,减少经济负担,整出第4个用法。取五味子入里收藏之力,将人参黄芪补气益气之力,引入五藏之时在(脾肾心)。人参用量(6~10克),黄芪用量(10~15克),五味子用量(5~10克)。

补充概念:以人参为例,来讨论一番五藏收藏五气五精。藏少就虚。亏虚了,此藏发挥的功能就弱。有藏就有发。发出来时实现五藏各自的功能。收藏起来,以做巩固,以做未来之用。以脾为例,脾的精气发出来,实现脾的运化功能,统血、治理水、分化水谷精微等等各种功能。脾之收藏功能,主管各脏之藏。明白上面的道理,那么真到临床时,治法选择时也会各有不同。比如,是选择里虚补足以修复脾藏功能。还是先不着急补虚,因为内外条件所致,很难补进去。(可能是各藏腑有邪而补不进,可能是患者没有钱大量用人参或其它贵重药材),这种情况,我们可慢慢的先以小量人参改善其功能,虽然根本还是虚的,但脾藏的功能可以通过药力辅助增强一点点。于是脾统血造血治水运化分化水谷之力就增强一点点,再之后,气血就更充足一点点,再于是就有机会令五藏精气更足一点点。如此循环起来(人就会活),多次循环之后,因为五藏渐渐充足到一定程度,所以那个难的病就转变成了好治的病。治疗时间或长或短,不容易提前预知所需要治疗时间。实际上,这个缓法才是治久虚损重症的根本方法。掌握这个方法,就能救死生于一线。不管什么病,一旦到了邪气化为实质藏于五藏,正气大亏至生死一线,都是在拼命,非常难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