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论 二、气血津的藏腑生化(下)

血液富含水分(津液)、富含能量(阳气热量)、也富含营养(营气荣气)。在体属阴。虽属阴,其中存阳,由阳气推动血行,血要温暖。血不足会生病,病在血亏,血的热量不足,就病在血寒。血的热量太过,就病在血热。气推动血的运动力不足,就病血淤,推动力太强,则中风出血。人体不会因为造血过多而生病,所以没有血盛之病。但是阳气过多则病在阳盛。所说血盛之病,是因为阳气鼓动血行太过。

血的生成及运化

血生成的物质来源是饮食。食物经胃研磨、加温、腐熟后往下传导到小肠。小肠是造血的主要器官,因为小肠是吸收饮食营养的主要器官;也是把血进一步提纯形成精的一个主要器官,因为小肠为整个下焦提供热量,这点至关重要。

血的生成必须小肠的阳气和津血足够才能完成。小肠火不足,难以生阴,日久津血亏,阴虚。

小肠造血当然要有心火支持。小肠火和胃火都得心火支持。(心火生胃土、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造血能力弱化后,成为阴虚体质。(由阳亏到阴亏时间跨度较长,或许几年或十几年,即是有原材料但没能量,也造不出血。)这种阴虚,用滋阴法解决不了,必须解决阳亏这个短板(从阳引阴,扶阳以生阴)。

临床有这么一种情况:下利和便干燥交替或是下利便溏很多年后,开始便秘干燥,这就是小肠久虚造成生津血不足,而化成的阴虚燥证。这种病程长,症状改善会很慢。通大便泻下的药,又因为是虚证不能久用。怎么办?提供两个思路:一是之前说的攻下药灌肠来避免口服伤脾,扶脾阳生津血的药口服。二是攻下药用丸剂,汤剂扶脾阳以生阴。当求其本。

讲藏腑学说只能一次讲述某一藏腑,临床运用却不能针对单独一个藏腑,而是在整体全部藏腑功能的基础上,分析某一藏腑。切记,初行失之毫里,目标谬之千里。造血也并非单独小肠就能完成,需要心脾肝胃肾的参与。

脾主运化,也主统血,统血就是统治管理血的运行输布。脾的功能非常重要。血由脾来统治、运化。(所以大便不好,血一定造不好,因为垃圾排不掉,就混在血里。)肝是藏血的,由肝把造完的血藏存起来,因为造血也要有存血作为原料。

补充一点补偏的概念。中医“肝”的概念不完全等于解剖学的肝。咱们说的五藏及六腑更多是指功能。中医肝的意思是:藏血、主筋、主疏泄条达、升发、调节情志、控制阴阳的交接(阴阳气相顺接)、升发血气并同时控制气血不要升发太过、最后才是肝的有形器官。如果把藏腑同等于有形的藏腑器官,那么藏腑学说的运用将失灵失效。

肝主筋,任何除肌肉外能收缩的都属筋,包括血管、各种瓣膜(心胃瓣膜)。其实这些概念对中医并不重要,当个零碎知识了解一下就可以。那些血管病、瓣膜病只要恢复肝主血、主养筋的功能就能得愈。在中医的眼中,瓣膜这类概念是没用的。中医看的是瓣膜坏了后所表现出的四诊症象脉。

总结一下血的生成:由小肠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水分(胃和大小肠都能吸收水份)、津液结合水谷精微营养再结合阳气能量,得以生成血,这工作得脾胃二肠合力完成,而脾胃肠的能量又来自心。血由脾统管;由肝收藏;由心脏往全身输布。心脏像泵,血脉像管道,气是推动力,热是温煦力。气无形不能独立存在,所以血又是气的载体,当血少了不足承载气时,气就会处于失控状态,或是显出热症,或是显出风症,或是过盛的气反而伤害血,显出血病,比如出血症。血同时也是营养的载体、精的载体,这个载体不足,则营养不良。

阳虚会影响造血变成血亏,津亏则造血缺少原料,胃肠不好就原料也用不上。脾不好造血也管理不好,造成血脉不畅,即脾失统血的血病,就算有血也运不到所需要之处,停滞的血变成瘀血。内伤治瘀血,一定得治好肝心脾与血相关的功能(肝心疏泄血,脾统血)。内伤瘀血只用活血化瘀法,时常不能尽愈,正是此理。外伤造成的瘀血,活血化瘀往往就可以了。外伤瘀血没治好,久耗心肝脾,有可能入里成为内伤瘀血(这种情况常见于严重外伤或是外科手术)。气助血行归肝和心管,统血归脾管,治瘀血别忘了这条。气虚造成的瘀血,把肝心脾与之相关功能治好,瘀血就容易治好,病情轻的甚至不用活血化瘀就能自己好。

血中之精华,通过肺收敛的能力,脾的运化功能,肾的收藏功能,形成肾精。肾精不是单一有形物质,不是解剖可见物质。中医讲的肾精,即有能量的功能,又有物质的功能,又有信息的功能。阳气不足,精可化成阳气。津血不足,精可化为津血。器官受损的修复,除了需要气血,还需要肾精提供修复信息。精还有一个主要功能是生育。生育不单需要气血,更需要信息。男性产生精子以消耗信息为主,女性孕育以消耗血气为主。所以纵欲男性精肾受损极严重。可以用制作处理器芯片来比喻,花费不了多少物质,却成本极高。

所以说精的生成就更复杂了,首先阳气足够,这样才能把食物中的营养提取出来,全身的运化功才能正常;生产足够的血,血够的前提是津液得够,必须全身藏腑功能工作正常,最后藏到肾,肾主收藏,把精藏起来。

所以说精的生成就更为困难和复杂,比血还难。补精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人的阴阳调好、藏腑机能调好,总之就是五藏六腑全都得正常运转,才能生精藏精。肾藏精并不是真存在有形的肾脏中,也并不是解剖学可见的。精是极其珍贵而又极易耗散。只要精足,人无论什么病,都可以治得过来,不能治的绝症都和精亏有关。

精富含能量,富含信息,可以转化为能量,也可以转化为津液和血,修复有形藏腑。精既可以化为阳,也可以化为阴。它是最好的能量,也是最好的物质。同时精又是修复人体损伤的重要物质基础。精是这么一个好东西,却没有什么药能直接补充。针药只能恢复让藏腑更有利于工作的环境而生成精。如果有办法直接补精,那就有包治百病的不死长生药。

人通过运动可以把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转化为能量,这个能量一部分供肌肉运动所需,另一部分供藏腑所需。动物之所以称之为动物,就得活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把食物中的营养转化为能量。长期不喜运动的人,身体必须得去调老本,也就是调取肾精去提供能量;去消化食物;去运化气血,这样就会暗耗肾精,会减寿。吃的食物不但没增加能量,反而去调动老本消化这些食物。

做个比喻:肾是先天之本,食物吃下去要消化,最初的这个能量是由肾升发精而成。之后消化食物所需要的能量——就是人通过运动,把储存在身体里的糖份、水谷精微转化出的能量,由这些能量来完成运化制造津血精,进而补充所耗,这就是后天之本脾补充先天之本肾的意思。所以说适当的运动至关重要。因为缺乏运动,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不能及时的转化为能量,它就会存在身体里,用不上就变成垃圾,最后排出去还得消耗能量,久而久之肾精被耗亏了,排不出去的营养物质就是痰湿证的主要来源之一。

气助血行,缺少能量血脉会不畅,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同样的道理,水证就是应该用掉的津液营养没能正常用完,失去活力而成水邪。津血中的营养不能用掉则化为痰湿。简单说就是该动的不动了,应该使用的没用掉就化成有形的病邪物质。缺乏运动能生湿,汗出吹风、久坐、寒凉、潮湿,把身体的气机运化憋住也会造成湿。

津液、水、营养物质不能良好运化,就会化成水饮、湿痰。同理,该动的血不动,就变成瘀血;该动的气不动,就会气郁,气郁后或化热,或化寒,或化湿,因为津血的流动是靠气推动。还有一种情况,气郁后,不从正常路升降,疏泄失司,乱疏泄一通,就是风邪,乱动的气就是风邪。所以风邪失疏可能会出现:多汗、下利、呕吐、尿多、出血症等等,这都是气机疏泄失控。可以将之比喻成:管道被阻,里面的气或水压力越来越大,就会胡乱找个出口,结果就中风。

心和心包

咱们跳动的这个心脏,实际是心包,而藏在心包里的那个神,咱们称为心。也另有一说:心脏外面那些主动脉、静脉血管叫心包。这种概念在临床意义不大,了解一下即可。理论和治疗、诊断是相结合的,这种理论对治疗和诊断意义不大。五藏六腑之间的关系、正邪传变才是重点。汤药治病是不分心和心包的。针炙则能分治心与心包,也多是二者互治。所以心与心包的概念区别运用意义不大。

这一节咱们简单介绍了气、血、津液,以及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还有气血津液是通过哪些藏腑的彼此运动来形成的。在气血津液充足的情况下,藏腑又运转良好,最终能够把最精华的能量、物质、信息收藏起来,称之为肾精。“人始生,先成精”,虽然重要,却不能直接补,直接消耗肾精情况却很多,无论是日常工作生活,还是治病。所以,精始终是处于不足的状态,区别也只是亏的轻重。却没有精太足而生病。

精和血都属阴,主要是在熟睡的时候生成。常熬夜则没有时间造血,就更没时间生成精,时间长了血造不够,肾水不足,精也形成不足,阴阳二伤,百病难治。

除了从食物中得到有限的气之外,还要通过呼吸中得来。人能不能从呼吸与天地进行能量交换,是人能否得以长寿的原因之一。心越静则气机沟通越通畅,没事多练练调息法用于后天补寿还是很重要的。调息不是控制呼吸,而应该是自然的呼吸。若持续控制呼吸,就祸害无穷,这块必须得提一下。调息法不明其理别瞎练,最好有师傅带。

简单讲述下正确的练息、调息方法。最合适的姿势是打坐、站桩。七支要领可以上网查,道理是相通的。身体放松、精神放松、心平则气和,呼吸可沟通天地宇宙。用似有似无的注意力方式感知呼吸,这点很重要:似有似无!再换个说法,如果自己注意力分十级,那么这个似有似无就是最小的一级。感知空气的进出,一开始只能感觉到空气的进出,持续不久之后,或数分钟或数日或月,因为精神内存的原因,将会注意到更多的内在之现象。以前一直被忽视的内在现象,会因人而异的展现出来。更有可能的是一开始感知到的不是内在的平静,反倒是内在躁动不安、喋喋不休,也有可能是画面、声音。如果你能感受到内在杂乱的同时还感受到存在一片安宁之地,那就非常好了。这都是进步,但通常让人不好受。一切都是自发出现的,不是由控制出现的。过度控制会生病。

修练气脉的练习者,会更感知关注内在气机的状态,关注到有凉热感、出汗、麻、走电感。观察到即可,不要控制,慢慢的感知气脉的能力会加强,气感也会随之加强。会感知到小周天在全身气脉的运行,同时心境越来越静。初期的时候,不能感知到完整的小周天升降,只能感知到部分段。有的人是先感知到脊柱段气的升,此时会身体有热感或出汗。有的人先感知到任脉段的气降,绝不是所有人都是先感知任脉气降至丹田。当知,无论能否感知到了周天,任督二脉都是通的,不太通畅的是病人,完全不通的是死人。之所以感知不到,有两个原因,一是气机太弱,二是感知力太弱。越少干扰自然的状态,气机越容易发动。心越静,气机越易萌动。

关于心静再补充几句。思维不受己控,是人类的通病,是进化的障碍。手脚不受控的动,会被认为病。思维不受控的状态,却被默认正常,其实很不正常,甚至有一部分人都不愿意识到自己不受控的思维乱动,以意识不到为正常,主观忽视这个事实。过度的主观思维在不断消耗人的能量。

自动从意识中飘出来的念头、声音、画面不能强行压制,这点很重要。强行压制念头是种错误的修行方式,而绝大多行者都会试图这么做。自己的内在就像个集市,却不知道这种自动飘出的念头其实是大脑的发散自保机制,发散不出,过度压制会疯掉的。 不妨做个自我测试:试着让头脑思维停下来一两分钟(这也是常人极限),念头就会一个一个自己冒出来,就像水开了。这些不受控的思维,不断的消耗着我们的心神、元气。再引发各种情绪和记忆,破坏健康的后果极其明显。正因如此初行者才会想要压制,却不知真正要做的是调节好意识的频率,而不是已经不良频率产生过热时,再阻止散热,会烧坏的。 

这里有个关键点,头脑自己冒起来的念头,咱们暂且称为第一念,这是头脑的惯性能力,也是人类大脑的主要功能,上天给人的最大礼物。如果人能良好的运用,人类就能再次进化了,至少会让你变成很有才智的人。现在的最大问题是人类没能良好的运用第一念。当第一念升起来后,立即引动了人的情绪心理,或喜爱或厌恶的执念,在执念的驱动下开始“主动思维”,进而影响行为。最麻烦的是,这一系列连锁运行是在无意识下进行的,就麻烦了,是造成一切疾病的源头。反之,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就能开启觉悟之门。佛家称之为“觉性”,禅宗叫“当下”,道家称为“玄关”。

主动思维是人脑的第二主要功能。强大的主动思维能力让人成为万物之王,也把人类禁锢于此牢笼,产生巨大破坏作用。先破坏自己的阴阳五行平衡,再破坏天地自然环境。对于练心的修练者,跟练气者不同,通过观察吸吸,不久就能发现这第一念,如果试图不让第一念产生执念、爱憎和主动思维的连锁反应。这不可能用强制办到,因为强制之力用的还是爱憎执著。而是不断观察第一念,并保持宽容,不主动参与进去,不主动思维,于是第一念无法引发心理情绪执著,也无法引起主动思维。或是虽然引发了,但你有能力静观,这样第一念就被释放、净化了。不断升起的第一念没有引发连锁,都被释放了,佛教称此为消业障。看似无穷无尽的第一念,终有一天慢下来了,洪水漫天变成了小河涓流。最终出现一念已消,另一念未起的断念。圣人说:此时整个宇宙将会面对我们打开,小我归正,大我显现。

其实,只要不主动思维,不刻意的去练什么要领,只要把身体姿势调对、放松,气就会萌动,各种气机现象很容易出现,发热出汗是最常见的,当然也有人是清凉入里。因为能量没浪费在心理、情绪、主动思维,就被节省下来了,气感就很容易出现,神弱的人会犯困,津亏的人会口生津液。充足的体力活动可以产生更多的能量,令气脉通畅,气机运行就更容易。所以,佛家道家都发明了动功,后来成了中国功夫。虽然医家和修练本就是一体,不能彻底分割;但修练这方面不是此课程的重点,所以只作为补充略说而过。咱们既然学习中医,那就围绕治病中医这一块,过深过浅的东西,咱们都这么一带而过,不过多谈。因为太浅的不够用,太深的用不上。用来谈玄说奥虽吸引人却无临床实用,可以间接用来塑造人们的健康观、价值观,算是咱们的可选心理疗法、暗示疗法。但直接辨证论治时用着效率不高。

内经上讲:两精相搏谓之神。这句话有点玄,简单说就是:阴和阳处在一种平衡、调和的动态下,而化生出了神。也就是气和血充足而平衡就可以提供神的功能,相互调和、互生互制。治神就是治心的阴、阳。临床中无法直接治疗神,只能间接通过恢复藏腑平衡的方式恢复神。在诊断时,辨神可以判断好治难治,愈后是否良好。治疗手段,中医无法直接触及神这个层面,但修练可以。中医治病是在气和形这个层面。


咱们再确定一些术语的定义,因为中医经常出现一词多义,多词一义。各家学术流派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定义有所不同。所以确定一下术语定义,以减少误解。

寒证:必须用热药热法才能治好的病证。

寒象:寒证能显出寒象,但寒象的原因不一定全都是寒证。

热证,必须用寒凉清热法治的病证。

热象:热证会显出热象,但热象的原因不一定全都是热证。

其它诸如痰湿饮瘀郁等证和象概念皆如是。

郁:咱们意指气机的郁,气郁。

滞:咱们意指湿、饮、痰这方面的阻滞。因为滞字带三点水。

瘀:血瘀,瘀血,血分的瘀滞,咱们用“瘀”。瘀血代表有形的瘀血物质。血瘀代表仅是血行不畅,可能是瘀血造成的,也可能不是。虽然这二者都会表现出瘀象,但治法是不同的。治瘀血是将血块化散。而治血瘀则是各种办法推动血液运行,令其通畅。

阳:统指正气的热、燥、气、风(疏泄推动力,升长、宣发功能),阳是个总称。

阴:统指正气的津、血、肾水,还有收敛、收藏之力,也是总称。

实:咱们定义为邪气实。正气太过也会化为邪。均衡的正气充实就是健康,所以咱们不需要用“实”代表正气充实,而是单指邪气太过了。(黄帝内经中会用‘实’来指正气充足,但临床中医‘实’都是代表邪实)

虚:咱们定义为正气的虚,正气的阴或阳不足。邪气虚代表病退去,所以咱们就不用邪气虚来表达病在改善。(内经中也有用‘虚’代表邪气退去的意思,看书时需要注意)

补:收敛收藏之法,增加存量,咱们称为补。并非定义为将虚弱的机能提升。这二者在治法上有很大区别,所以不得不分开。关于补的定义,其实中医各学术学说流派并不统一。药医和针医对补的定义并不统一。

泄:各学术学派没有歧义,比较统一。将不通之处疏通,将过盛之处疏泄。

津液、血、肾水:提到这些术词,咱们强调其属阴的属性。虽然津血肾水中是含有阳气的,但咱们不强调其阳的部分。因为表达诊断结果的这些名字,是为治疗提供依据的,必有针对。有的流派会强调津液中阳气,从而将津液定义为阳,当知其所表达之意。

肾肝心脾肺:当提及藏腑的名字时,我们更多是指其功能,并非其实质藏器,不是解剖学见到的藏器,这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