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4(上)桂枝加葛根汤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上一节说到太阳中风的治法是桂枝汤。风夹寒,寒伤了表阳,风疏泄,伤了在表的津液。桂枝汤治疗太阳风寒袭表的道理在于,把体表受损的阳气扶起来,这样就能把寒邪去掉,把损失的津液从中焦调取到体表来修复太阳的津液,就是卫气中的津液,而中焦的津液有白芍、大枣、炙甘草来补固。养正、攻邪一气呵成,属于以守为攻的套路,调和阴阳,固守中焦。

芍药是经方最常用的补药之一。经方的补药都是非常简单,像芍药、人参、地黄、山药。伤寒论有这么一种理念:把邪气去掉,把阴阳调和,令经脉通畅,人自然就能补起来,所谓邪去正自复。

上节说了太阳中风的病机、证治,以及方解。这节课说一下桂枝汤里这些药的药性。从理法方药四个角度论,理论、病机、证治、方药都讲一遍,会讲的比较慢。在一开始的时候把注意偏于理解理论,之后细到领悟每味药的用法。记忆力有限,精力有限,听第一遍的时候,如果注意力全面使用,理法方药全都学,就容易哪一块都学不清楚。在这个课程中,咱们最重要的是教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其次才是一条一条地讲伤寒论。我一直认为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还更重要一步。

另外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联系。比如看到桂枝汤的时候,太阳能有中风、有伤寒,它就有温热、还有湿。这些联系、联系的方法、不同之处,咱们在讲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用以方测证的方法来讲。在桂枝汤里面加上剂量比较大的葛根,葛根的量最重。如果理解了桂枝汤方子的方意,那么就知道桂枝汤是在全身范围的津液输布,这个输布既包括向外的输布,也包括向内收敛,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阴阳循环,这是桂枝汤的着力所在。

加了一味葛根,它的变化是在什么地方呢?葛根这味药最重要的用法是它能起阴气(出自《本草经》),实际上就是它可以把中焦的津液提到表,就是把中焦的津液提到上焦。用以方测证的方法研究伤寒论,要求的是对药味的药性组方之后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力有所了解。而方剂学指的是经方的方剂学。

问题又拐回来,怎么学习药性或者方剂呢?一句话用条文、用方证去学习方剂。通过分析每一条,学习每一条的原理,病机、证治来学习每个方子的功用,每一味药在这个方子里的功用。通过理法来学方和药,然后又可以反过来用方和药理解和完善理法,是一个互为促进的过程。随着对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对方子和药的理解就会不断加深。同样对方剂和药的不断理解加深,又可以反过来帮助你理解理法,这就是以前常说的互为注解。

桂枝汤中加入了大量的葛根之后,葛根这个药能入肌肉,就可以把肌肉中损失的津液再加强回去。这就是桂枝加葛根汤的方解。明白了这个方解的意义之后,看条文,看如何以方测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为什么会项背强几几?那就是肌肉上的水分太少,反硬,称之为强几几。“几几”是河南方言。所以这个字肯定叫几几,而不是舒舒,这不重要,只是提一下。项背肌肉发硬,那是因为津液被散的过多,已经比桂枝汤原来的那个症在肌肉层次上损失津液更多,其他的症状还没有发生更深层次的变化,所以治法倒也简单,只要把肌肉的津液加强,补回来就行。用的是葛根,调取津液补到肌肉,同时再与桂枝汤解汗出、恶风,太阳中风的症状。

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这个病没有葛根,就用了桂枝汤,能不能好呢?其实也能好,只是感冒好了之后,头、脖子、后背还是不舒服,这个不舒服的感觉得维持一段时间。当然这个也不一定,身体好的人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也能恢复过来。因为在这个证上并没有伤及真阴的根本,恢复起来是很快的。

太阳中风,表能受到风夹寒的侵袭,那它就一定有风热,或者是暑,或者是叫暑热的纯热。这样的条文在痉湿暍篇或后面的部分,以及《金匮要略》中都有。

比如说太阳病受了热邪之后,热邪把太阳的表给闭住。太阳的表也是有很多津液的,热邪把它闭住之后,就会导致津液不通畅,也会使得身体水液出现问题。就像太阳伤寒似的,麻黄汤症,麻黄汤是寒把表闭住之后,使得津液运行出问题,津液全堵住了。

寒能堵住,也热能堵住。堵住之后,分别用什么方法治?被寒堵住用麻黄汤。被热堵住,使水气出问题,用越婢汤,麻黄和石膏这两味发散和去热的。把热一边用石膏清,一边用麻黄往外散,这个热散开之后,人体的水液就恢复正常。所以越婢汤里边没有去湿,只去了热郁,不正常的水液自然也就化掉。

通过这种对比来对比不同的方剂,不同的证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领悟会越来越深。当然这要求对伤寒论全文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现在还没讲到麻黄汤、越婢汤之类的方剂,所以听第一遍的时候是学了前面不知道后面,再学第二遍的时候,听到这个地方就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刚才说了有寒能把表给闭住,热也能把表给闭柱,那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比如说寒被表闭住之后,里面却是热的,或者寒把表的水闭住之后,导致里水也出问题了。或者说热把表闭住,里面是寒的。自然是有的,后面会一条一条讲到他们的方证。

比如说寒把表给闭住,里面的阳气运行受阻,而受阻的阳气化郁成热,这就是大青龙汤的方证。再如寒把表给闭住,导致里水的运行、在里的津液运行出现混乱,这就是小青龙汤方证。再比如表被热闭住,闭住之后导致在表的津液运行失常,而里又是寒的,肾是寒的,那就用越婢汤加上附子。

有句话,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些运用都是灵活自如地。等理解了理论方法之后,就可以随证而应用。学伤寒论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效果,就是当你学完之后,即便没有临床经验,也能根据理法辩证就能治好病。有一种神奇的感觉,确实挺神奇的。

中医最重要的是理论。举个例子,桂枝加葛根汤,是因为发汗把肌肉中的津液散太多,而出现了肌肉一种强硬的状态。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就会知道,得了桂枝加葛根汤证的人,他也不一定就一定是脖子、后背发硬,有可能是腰硬,也有可能是身上不定哪个部位肌肉硬。再换句话说,如果这个人不是得太阳中风证,就是因为平常比如说是运动之后,出现了肌肉疼痛或者肌肉发硬、发酸这些症状。桂枝加葛根汤可以把肌肉中的津液补上来,那这个时候就可以用这张方子治。

根据理论就能够推导出你没见过的病症,也能够治,也能够知道大概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情。

还记得上几次课提到过一个案例,就是小女孩得了太阳中风证,感冒之后出现眼皮无力,眼皮抬不起来,西医说是重症肌无力。由此可知,未必是眼皮抬不起来,可能是感冒后,这人变得身上老是没劲,肌肉使不上劲等等这些情况。那也可以用桂枝汤或者更进一步的桂枝加葛根汤,把肌肉中的血和津液给提升上来,病也能治好。

那如果是阳分的问题,阳气不够出现无力,疼痛等症状呢?那就是后面第二十条的桂枝加附子汤。这么一看,条文彼此之间有一种紧密思维的网,相互联系。一定要这么去研究伤寒论,条文之间一环扣一环,一节扣一节,任何一个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中医知识进入大脑之后,永远不能让他孤立起来,一定要把它与其他的知识相联系起来,然后你就可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多没见过的病,甚至没看过的案例,听都没听说过的病就能治。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案例,刚才说的第二十条桂枝加附子汤。我用这个方子治好了我母亲的带状疱疹。那时候我学医才两年,谨小慎微,胆战心惊地开了这个方子,但是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就两副药,身上的疱疹就缩下去了,然后开始结痂,不再发痒,晚上也能睡好,更不会衣服沾着肉都疼得厉害。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看见任何一个带状疱疹就给开桂枝加附子汤,那绝对不是中医的思维,得看他是什么病机。

这节条文讲的少,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这部分多讲一点,因为这块非常重要。在咱们刚开始的课程中,多花精力在这方面,当这些研究的方法和理论逐渐熟悉起来的时候,后面条文就非常简单了,甚至不讲都可以,自己就有能力研究伤寒论。历史上伤寒论的注家有成百甚至上千家,翻几家比较著名的,可以取己所需,这都不是什么难事。

再把桂枝汤的几味药讲一下,桂枝汤一共五味药,一升一降,固中的三味药,这个方解咱们已经讲过了,现在分别说每一味药。

桂枝,桂枝这个药就是桂树最上面树梢的树枝,以这为最佳,取生发之力。因为长到树上最尖的地方还在往上长,就是取往上长、往外伸张的这种生发之力。为什么要去皮呢?因为皮主收引、收敛。所有的药材用它的皮的时候,多少都会取收敛之意,比如像黄柏、桂皮(就是肉桂)。

所以桂枝要去了皮的,就只取生发之力。在实际的使用中也不用那么麻烦,因为桂枝本身就是生发的力量,带点皮仍然是升发力量,所以不用特别麻烦一个一个去皮,去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去药店买桂枝,不可能都是树梢上的,那些药也有药性,用起来也是有效果的。

桂枝是血分的阳药,能够增强血液往外输布的力量,就是血液从心脏往外输布的这个力量。同时桂枝有升发的力量,所以也能升发肝血。桂枝本来是一味血分药,又是热药,升发的时候可以令血的热量增加的同时,还往外升散、升发、发散,这是桂枝。

与之相反就是芍药,芍药的药性跟桂枝正好相反。芍药是往回逐渐收缩,主酸收,因为这个收敛的作用,所以它就有补的作用。芍药是学伤寒论遇见的第一个具有补的性质的药,也是咱们学经方作补药最常见的一味药。它之所以能补,是因为它能收敛,所有的补药都是收敛药。芍药这味药,它可以增强脾胃的吸收力量,当然前提是脾胃阳气不虚,如果脾胃阳气虚,芍药这味药就发挥不了补的作用,所以在提到任何一味药的功用的时候,都有一个前提。

芍药大量的使用,还能有祛瘀血的作用。芍药可以把血往回收,大量的使用就会大量的往回收。有一个方子是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两味药,这个方子是治静脉曲张的底方。静脉曲张就是静脉血往回收的时候受阻,力量不够,慢慢的血就积在那块,把血管给撑大了,更严重的还会形成瘀血,瘀血瘀在静脉里。因为脚离身体非常远,血往回收成了一件难事,自从人类站立行走就有这个问题。芍药也能入肝,因为芍药也属于血分药。它跟桂枝不同,桂枝是往外发散,芍药是往里收,所以当用芍药调肝的时候,它是增加往回收的力量。

一句话:芍药可以让肝里的血变多,而桂枝是把肝的血往外发,发了当然肝的血就变少,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逻辑。所以有那么一句话,芍药能柔肝,所谓柔肝就是让肝里的血变多了之后,血就能养肝。到底让芍药去清理血管垃圾还是柔肝?还是让它发挥吸收的能力,就是补的能力,就看和什么药组方。

伤寒论里的芍药都是白芍,白芍有养阴收敛的作用,而赤芍是味活血药。白芍味酸入肝,与当归组合的时候,当归也有入肝的倾向,而且当归可以养血、养血脉,所以白芍和当归组合,就有滋阴养血、养血脉的作用。如果要养血脉最好加上川芎,川芎是一味有风性的活血药。

芍药跟桂枝的结合,可以升降血脉,运化营卫。

芍药跟地黄组合,地黄的滋阴之性比白芍强得多,芍药本身又有收敛的作用,两相结合之下,滋阴力就很强。

大量使用芍药的时候,就会增强血液往回收的力量,这个时候就可以治静脉曲张,解决血液没法从脚回到心脏的问题。治静脉曲张,最好加上活血药,因为静脉曲张已经伤到血脉。芍药甘草合力是治本,让血脉回流,力量加强,但是里面的血脉已经受损,形成瘀血,所以还是要从标上治淤血。只治本不治标,疗效会有,但是慢;只治标不治本,疗效只是一时。

芍药甘草汤大量使用芍药之后,可以增强血脉回收的力量。那么血脉回收受阻,有瘀血或者力量不足会显出什么脉象呢?就是脉落下去这一段会感到异常。比如脉落的时候指下会有涩质感。平脉篇有句话“脉起为出,脉落为入”这个入指的就是血脉回收,阴气回敛。

现在外面卖的芍药,有的特别白、特别漂亮,那些是用硫磺熏过的,不能要。好的芍药应该有是点发灰、微微灰黄的颜色,颜色不是很好看。如果颜色特别好看的药材绝对不能买,都是硫磺熏过的。

芍药的酸味跟硫磺的酸味不太一样。硫磺的酸味有一种刺鼻的味道。其他的药比如党参,一闻有股酸味,那就是用硫磺熏过的。现在中国的药材很多都是被熏过的,这也没办法。出口到韩国、日本的药材,他们要求不能用硫磺熏。咱们国内的就熏,熏过的好处就是不爱发霉,不爱长虫。